[发明专利]栅极驱动电路与电源控制电路有效
申请号: | 200710127486.5 | 申请日: | 2007-06-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1334969A | 公开(公告)日: | 2008-12-31 |
发明(设计)人: | 李洺贤;尤志民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华映管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9G3/36 | 分类号: | G09G3/36 |
代理公司: | 上海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左一平 |
地址: | 台湾省台北***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栅极 驱动 电路 电源 控制电路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有关于一种栅极驱动电路,且特别是有关于一种可以保护栅极驱动电路的电源控制电路。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栅极驱动电路(Gate driving circuit)是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TFT-LCD)的重要元件之一,其是用以负责开启及关闭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面板内每一列像素的薄膜晶体管(TFT)。而为了要避免栅极驱动电路瞬间被烧毁,现有的作法会将部分输入至栅极驱动电路的电源进行一定的输入时序延迟后,以达到保护栅极驱动电路的目的。
图1绘示为现有保护栅极驱动电路的系统方块图。请参照图1,电源供应器11用以输出第一电源VDDG与第二电源VEEG。其中,第一电源VDDG是用以提供栅极驱动电路13控制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面板内每一列像素的薄膜晶体管导通时所需的电压电位,而第二电源VEEG则是用以提供栅极驱动电路13控制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面板内每一列像素的薄膜晶体管截止时所需的电压电位。延迟电路12耦接于电源供应器11与栅极驱动电路13之间,而其是由电阻R1~R4、晶体管Q1与Q2,以及电容C所组成的。此延迟电路12主要是用以将第一电源VDDG延迟一定的输入时序后,再提供给栅极驱动电路13使用。
图2绘示为图1的栅极驱动电路13所接收到的电源时序图。请合并参照图1及图2,当电源供应器11同时输出第一电源VDDG与第二电源VEEG时,延迟电路12此时会直接提供第二电源VEEG给栅极驱动电路13使用(亦即第二电源VEEG不做延迟),且此第二电源VEEG会经由电阻R1与R2的分压后,以对电容C进行充电直到晶体管Q1导通为止。接着,当晶体管Q1导通时,其会致使晶体管Q2也随之导通,如此第一电源VDDG才会提供给栅极驱动电路13使用。
故依据上述可知,栅极驱动电路13所接收到的电源顺序就会先接收第二电源VEEG,接着再接收第一电源VDDG,而现有就是采用延迟电路12来避免第一电源VDDG供应至栅极驱动电路13的时间比第二电源VEEG早,故而可以防止栅极驱动电路13瞬间被烧毁。
然而,图1所揭示的延迟电路12虽然可以成功的延迟第一电源VDDG,以避免栅极驱动电路13不会瞬间被烧毁,但是额外所增设的延迟电路12不但会使得制作成本增加,且若将延迟电路12整合于栅极驱动电路13中时,便会严重地削弱产品的竞争力。
除此之外,该技术领域的研发人员还研发出许多有别于上述延迟电路12的延迟电路。举例来说,在美国公告案号第6,373,479号专利案中提出一种“Power supply apparatus of an LCD and voltage sequence control method”的技术,此专利案是在栅极驱动电路与电源供应装置间设置晶体管及电阻,如此来达到栅极驱动电路13不会瞬间被烧毁。另外,在美国公告案号第7,015,904号专利案中提出一种“Power sequence apparatus for device driving circuit and itsmethod”的技术。此外,在美国专利申请公开案号第20060092883号提出一种“Power sequence apparatus and driving method thereof”的技术。
然而,在这些专利案中所揭示的技术内容都是致力于如何保护栅极驱动电路,但是其并无法使得电路体积达到极小化,且有些还需提供额外的电源供应器或电源,以使得制作成本会更加地提升。再者,最重要的一点是,上述所揭示的技术内容皆不适合与栅极驱动器(gate driver)整合成栅极驱动电路或者与栅极驱动器进行芯片化设计。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提供一种电源控制电路,用以保护栅极驱动电路,而同时可以缩小电路体积,且不需要提供额外的电源供应器或电源。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就是提供一种栅极驱动电路,其借由将上述本发明的电源控制电路与栅极驱动器整合于其内或进行芯片化设计,故而可以达到上述本发明的电源控制电路的所有优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华映管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华映管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127486.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折叠式新型四轮童车
- 下一篇:工具箱抽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