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执行至少两种电功能的如微分电路断路器的模块化电设备有效
| 申请号: | 200710126269.4 | 申请日: | 2007-06-26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097819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1-02 |
| 发明(设计)人: | 诺埃尔·勒科雷;吉勒斯·朗格佩;伯纳德·勒博;让-伊薇斯·安布拉德 | 申请(专利权)人: | 施耐德电器工业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1H83/22 | 分类号: | H01H83/22 |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柳沈律师事务所 | 代理人: | 葛飞 |
| 地址: | 法国吕埃*** | 国省代码: | 法国;FR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执行 至少 两种电 功能 微分电路 断路器 模块化 设备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模块化电设备,执行至少两种电功能,所述设备包括至 少一个线路侧接线端和至少一个负载侧接线端,以及包括至少两个模块,模 块的每一个执行至少一种电功能。
背景技术
已知文献FR2777110描述了以四个模块形式的整体模块化微分电路断 路器(differential circuit breaker)。在该文献中,设备的组装通过层叠设备的 片层来执行,每个片层对应一个模块。在每个步骤中都需要焊接阶段,且导 电部穿过壁面以形成彼此连接的模块,这导致组装时的很大的工业复杂度, 而且,在最终组装之后对每个模块执行调整,在执行最终检查时存在不得不 拆卸整个设备的风险。
已知专利WO 03012814也描述了一种微分电路断路器。在该设备中, 微分模块与磁热断路单极单元分开地组装,且在它被组装在断路单极电路上 之后进行调整,这导致同样的不得不在执行最终检查时拆卸整个设备的风 险。进而,在该设备中,微分段横向地设置,导致不能优化温度的升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克服了这些缺陷并提出一种模块化电设备,其执行至少两种电功 能,其中不同的模块能在不同的产品线上分离地组装和调整,导致组装简化, 最终产品的可靠性增加且特别地能降低产品的全球制造成本。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上述类型的电设备,该设备特征在于至少一个 模块支持设备的线路侧(或负载侧)接线端,所述模块与该接线端电连接, 而至少另一个模块支持设备的负载侧(或线路侧)接线端,所述模块与该接 线端电连接,在执行设备的最终装配时,所述模块互相电连接。
根据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该设备包括至少一个电断路模块和微分保护 模块,所述至少一个电断路模块支持设备的线路侧(或负载侧)接线端,而 所述微分保护模块支持设备的负载侧(或线路侧)接线端。
根据本发明的具体特征,微分模块包括支承件,设备的负载侧(或各自 地线路侧)接线端设计为固定在该支承件上,所述支承件包括接点片,称为 第一接点片,设计为一方面与所述接线端电连接而另一方面与主导电部的其 中一个端部电连接。
根据另一特征,支承件包括接点片,称为第二接点片,设计为一方面与 主导电部的一端电连接而另一方面与断路设备的接点片电连接。
根据另一特征,断路设备一方面包括设计成容纳配备有负载侧(或线路 侧)接线端的支承件的凹部,而另一方面包括在所述凹部内延伸的接触元件, 该接触元件从所述断路设备的侧面板上突出,大致垂直于侧面板。
优选的,断路模块为两个,所述模块设置在微分模块的每一侧上。
根据另一具体特征,支承件的接点片,称为第一接点片,通过焊接与环 形线圈的主导电部电连接。
根据另一特征,支承间的被称为第二接点片的接点片通过焊接与断路单 极单元的接点片和主导电部电连接。
根据另一特征,微分模块包括机构、继电器、环形线圈和主导电部,该 机构和继电器固定在由环形线圈和导电部形成的组件上。
根据特定的特征,所述设备是微分电路断路器。
附图说明
从参考所附附图而作的以下描述中本发明的优点和特征将更加清楚地 显现。
图1为根据本发明的多极微分电路断路器的透视图,
图2-8为设备组装的不同步骤,
图2为模块组装的分解透视图,
图3为接触接线端支承件的透视图,
图4为在将所述导电部固定到支承件上之前,同一支承件以及由环形线 圈和主导电部形成的组件的透视图,
图5为在主导电部已经固定到环形线圈上之后,与前一视图相同的视图,
图6、7和8为显示将断路模块的接点片焊接到支承件的接点片上的部 分透视图,装配了负载侧接线端,并装配了封盖。
具体实施方式
根据本发明的整体模块化四极微分电路断路器D显示于图1中,其设计 为装配在安装轨上,以执行电安装保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施耐德电器工业公司,未经施耐德电器工业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126269.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