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注塑送膜设备有效
申请号: | 200710124620.6 | 申请日: | 2007-11-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1439574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5-27 |
发明(设计)人: | 覃宇平;郝东峰;贺琥 | 申请(专利权)人: |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9C45/76 | 分类号: | B29C45/76;B29C45/14;B29C31/08 |
代理公司: | 深圳中一专利商标事务所 | 代理人: | 张全文 |
地址: | 518119广东省深***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注塑 设备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模内注塑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注塑送膜设备。
背景技术
模内装饰(In-Mold Decoration,IMD)镶嵌注塑技术是一门较新的面板加 工工艺,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的双层胶片层间粘结结构发展到注塑成型的 多元结构,成为了当前的一项热门的工艺技术,其模式也由平面板的刻板模式 发展为转印膜与印刷图文、标识的油墨及树脂注塑结合成三位一体面板的新模 式。
在IMD自动生产过程中,往往需要一种能和注塑机配合动作的自动送膜控 制设备,为了保证转印膜的效果,张力的控制就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可以通 过重力达到控制张力的目的,这种控制方式不够灵活,不能方便的设定张力值, 也可以采用机械的方式实现张力的控制,但是这种机械结构复杂,调节张力同 样不够灵活,而且维修也不方便。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注塑送膜设备,旨在解决目前的送膜设 备调节张力不够灵活的问题。
本发明实施例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注塑送膜设备,所述设备包括:
直径检测单元,用于根据料带直径大小的变化输出相应的模拟电压信号;
数模转换单元,用于将所述直径检测单元输出的模拟电压信号转变为数字 信号,或者将接收到的表征张力大小的数字信号转变为模拟电压信号;
功率放大单元,用于将所述数模转换单元输出的模拟电压信号进行功率放 大,输出强电信号;
张力控制单元,用于将所述功率放大单元放大后的强电信号转变为扭矩输 出,进行张力控制;
伺服执行单元,用于根据接收到的控制信号执行送膜动作;
信号检测单元,用于检测所述伺服执行单元送膜是否到位以及膜的垂直度, 输出检测结果;
主控制器,用于根据所述数模转换单元输出的数字信号,运算输出表征张 力大小的数字信号,将所述表征张力大小的数字信号返回所述数模转换单元, 发出注塑控制指令,接收注塑反馈信号,并根据所述信号检测单元输出的检测 结果或者注塑反馈信号控制所述伺服执行单元执行送膜或者取膜操作;
电源模块,用于为所述直径检测单元、数模转换单元、功率放大单元、张 力控制单元、伺服执行单元、信号检测单元,以及主控制器提供工作电源;
信号交换单元,用于根据所述主控制器的控制指令触发注塑机进行注塑, 将注塑机返回的反馈信号发送给所述主控制器;
电磁阀单元,用于在送膜结束时,根据所述主控制器输出的控制信号夹紧 料带。
进一步地,所述设备包括:
人机界面,用于接收对所述主控制器的参数和工作模式的设置指令。
进一步地,所述直径检测单元包括连杆机构和单圈电位器;
所述连杆机构用于在工作时检测料带直径的变化,触发所述单圈电位器的 输出电压发生变化。
进一步地,所述张力控制单元包括有磁粉离合器,以及通过联轴器与所述 磁粉离合器的轴相连的料带转轴。
进一步地,所述伺服执行单元包括上位横向送膜伺服系统、下位横向送膜 伺服系统和纵向送膜伺服系统。
本发明实施例通过将当前连带直径的大小反馈给主控制,由主控制器控制 张力控制单元输出与直径大小相适应的扭矩,从而达到控制料带张力的目的, 各种参数和工作模式均可以通过人机界面来控制主控制器发出指令或进行数据 运算,操作简单,通用性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送膜设备的结构原理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送膜设备中电源模块内部的线路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中主控制器的部分控制信号输入输出端口示意图;
图4a是本发明实施例中上位横向送膜伺服系统与主控制器的接线示意图;
图4b是本发明实施例中下位横向送膜伺服系统与主控制器的接线示意图;
图4c是本发明实施例中纵向送膜伺服系统与主控制器的接线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送膜设备的直径检测单元中的单圈电位器、数 模转换单元、电源模块中的调压模块以及张力控制单元中的磁粉离合器的接线 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124620.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