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多产丙烯同时制取芳烃的催化转化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0710120106.5 | 申请日: | 2007-08-09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362963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2-11 |
| 发明(设计)人: | 许友好;田龙胜;谢朝钢;鲁维民;张久顺;龙军;达志坚;汪燮卿;舒兴田;田辉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 |
| 主分类号: | C10G55/06 | 分类号: | C10G55/06 |
| 代理公司: |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王景朝;庞立志 |
| 地址: | 100029***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丙烯 同时 制取 芳烃 催化 转化 方法 | ||
1.一种多产丙烯同时制取芳烃的催化转化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下列步骤:
(1)、类型三的原料先与热再生催化剂接触,在反应温度650℃-800℃、重时空速100h-1-800h-1、反应压力0.10MPa-1.0MPa、催化裂解催化剂与原料的重量比30-150,水蒸汽与原料的重量比为0.05-1.0的条件下进行裂化反应,所述类型三的原料为难裂化原料,选自碳原子数为4~8烷烃、轻芳烃抽余油的一种或其中一种以上的混合物,其中所述的碳原子数为4~8烷烃来自本装置,或者常规催化裂化、焦化、热裂化、加氢装置;
(2)、步骤(1)的反应流出物不经油剂分离,与类型二的原料混合,类型二的原料在反应温度550℃-720℃、重时空速10h-1-300h-1、反应压力0.10MPa-1.0MPa、催化裂解催化剂与原料的重量比10-100,水蒸汽与原料的重量比为0.05-1.0的条件下进行裂化反应,所述类型二的原料为较难裂化原料,选自油浆、柴油、汽油、碳原子数为4-8的烯烃、馏程为160~260℃的馏分中的一种或其中一种以上的混合物;
(3)、步骤(2)的反应流出物再与类型一的原料混合,类型一的原料油在反应温度450℃-620℃、重时空速0.1h-1-100h-1、反应压力0.10MPa-1.0MPa、催化裂解催化剂与原料的重量比1.0-30,水蒸汽与原料的重量比为0.05-1.0的条件下进行裂化反应,所述类型一的原料为易裂化原料,为石油烃和/或其它矿物油,其中石油烃选自减压瓦斯油、常压瓦斯油、焦化瓦斯油、脱沥青油、减压渣油、常压渣油、重芳烃抽余油中的一种或其中一种以上的混合物;其它矿物油为煤液化油、油砂油、页岩油;
(4)、分离步骤(3)的待生催化剂和反应油气,待生催化剂经再生后返回反应器,分离反应油气经分离得到目的产物丙烯、芳烃和再裂化的原料。
2.按照权利要求1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汽油选自本方法所得催化裂解汽油、催化裂化汽油、直馏汽油、焦化汽油、热裂解汽油、热裂化汽油、加氢汽油中的一种或其中一种以上的混合物,其中催化裂化汽油、直馏汽油、焦化汽油、热裂解汽油、热裂化汽油、加氢汽油是来自本装置外的汽油。
3.按照权利要求1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柴油是选自本方法所得催化裂解柴油、催化裂化柴油、直馏柴油、焦化柴油、热裂化柴油、加氢 柴油中的一种或其中一种以上的混合物,其中催化裂化柴油、直馏柴油、焦化柴油、热裂化柴油、加氢柴油是来自本装置外的柴油。
4.按照权利要求1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碳原子数为4~8的烯烃来自本装置,或者常规催化裂化、焦化、热裂化、加氢装置。
5.按照权利要求1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2)所述类型二的原料是馏程为160~260℃的馏分。
6.按照权利要求5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所述类型二的原料是馏程为170~250℃的馏分。
7.按照权利要求1或5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馏程为160~260℃的馏分来自本装置,或者常规催化裂化、焦化、热裂化、加氢装置。
8.按照权利要求1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催化裂解催化剂包括沸石、无机氧化物和任选的粘土,各组分分别占催化剂总重量:沸石1重%-50重%、无机氧化物5重%-99重%、粘土0重%-70重%,其中沸石为中孔沸石和任选的大孔沸石,中孔沸石占沸石总重量的50重%-100重%,大孔沸石占沸石总重量的0重%-50重%,中孔沸石选自ZSM系列沸石和/或ZRP沸石,大孔沸石选自Y系列沸石。
9.按照权利要求1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用的反应器选自提升管、等线速的流化床、等直径的流化床、上行式输送线、下行式输送线中的一种或两种串联组合,其中提升管是常规的等直径的提升管或者各种形式变径的提升管。
10.按照权利要求1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4)所述再裂化的原料是馏程为160~260℃的馏分、轻芳烃抽余油、重芳烃抽余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120106.5/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