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采用全光学膜体系的垂直结构发光二极管制作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0710119474.8 | 申请日: | 2007-07-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1355119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1-28 |
发明(设计)人: | 伊晓燕;王良臣;王国宏;李晋闽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H01L33/00 | 分类号: | H01L33/00 |
代理公司: |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汤保平 |
地址: | 100083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采用 光学 体系 垂直 结构 发光二极管 制作方法 | ||
1.一种采用全光学膜体系的垂直结构发光二极管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利用金属化学有机气相沉积方法在衬底上依次外延生长氮化镓N型接触层、多量子阱有源区和氮化镓P型接触层;
步骤2:采用感应耦合等离子体、电子回旋共振、反应离子刻蚀干法刻蚀技术进行器件隔离;
步骤3:在氮化镓P型接触层上采用电子束蒸发技术制作ITO光学膜;
步骤4:采用离子束溅射技术在ITO光学膜上制作一层光学高反膜,高反膜采用网状结构,即ITO光学膜部分区域被光学高反膜覆盖,部分区域裸露,该结构通过光刻剥离技术得到;
步骤5:采用热蒸发、电子束蒸发技术在光学高反膜上和裸露的ITO膜区域制作一层金属膜,用作二次反射镜和键合层,该ITO光学膜、光学高反膜与金属膜构成器件的P电极;
步骤6:P电极制作完成后与硅、铜高热导率衬底键合;
步骤7:采用激光剥离、湿法腐蚀技术将绝缘的衬底去除,裸露出氮化镓N型接触层;
步骤8:采用电子束蒸发技术在氮化镓N型接触层表面制作ITO导电光学减反膜;
步骤9:采用湿法腐蚀技术对ITO导电光学减反膜进行表面粗化处理;
步骤10:在ITO导电光学减反膜上制作金属电极;
步骤11:采用等离子增强化学气相沉积技术在芯片表面沉积介质膜,以进行表面钝化保护;
步骤12:将金属电极区域的介质膜去除,进行压焊封装,完成器件的制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采用全光学膜体系的垂直结构发光二极管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其中光学高反膜采用剥离技术形成网状结构,使得金属膜与ITO光学膜接触,实现P电极引线。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采用全光学膜体系的垂直结构发光二极管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其中光学高反膜采用离子束溅射技术得到,为高、低折射率交替的多层介质膜。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采用全光学膜体系的垂直结构发光二极管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其中金属膜采用基于高反射率金属银或者铝的多层金属膜体系。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119474.8/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钯/炭催化剂的制备方法
- 下一篇:端氨基聚醚水性环氧固化剂的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