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处理机匣设计方法无效
| 申请号: | 200710119373.0 | 申请日: | 2007-07-23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092977A | 公开(公告)日: | 2007-12-26 |
| 发明(设计)人: | 陆亚钧;袁巍;脱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
| 主分类号: | F04D29/52 | 分类号: | F04D29/52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100083***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处理机 设计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风扇/压气机机匣处理方法,在保证风扇/压气机效率基本不变的前提下,大幅度提高其稳定工作范围。
背景技术
在航空发动机压气机设计发展过程中,压气机的不稳定流动,如失速、喘振等,极大地限制了压气机性能的进一步提升。为了能使压气机有较大的稳定工作裕度,保证发动机的安全工作,设计者往往要以牺牲压气机的性能为代价,将压气机的工作点放在远离其最佳效率点的位置。因此,拓宽压气机的稳定工作范围,成为航空发动机设计者致力追求的目标。
为了提高压气机的稳定工作范围,风扇/压气机设计者提出了多种形式的机匣处理形式。图1-图3给出了三种典型的处理机匣结构形式。
如图1所示,轴向槽结构处理机匣是在机匣上沿压气机的轴向开槽,其槽深方向与压气机的径向成一定夹角。当槽深方向对准来流方向时,无论来流是均匀流或发生进口畸变,失速裕度都有较大改善。
如图2所示,叶片弦向槽处理机匣是在机匣上沿叶尖基元的弦向开槽,槽深方向也可以有不同的夹角,并且可以通过气室连通所有弦向槽。
如图3所示,反旋涡浅槽处理机匣是根据叶片通道中已知涡旋的方向和强度,在机匣上沿压气机轴向开无气室的三角槽,当叶片扫过这些处理槽时,通过机匣壁面曲率上的变化,产生与已知涡量反号的涡量,并与叶片通道中的已知旋涡对消,从而使失速裕度得到提高。
但是,传统的处理机匣的设计仍停留在定常框架下的经验型设计阶段,在扩大稳定工作裕度的同时往往以牺牲效率为代价。并且,由于处理机匣涉及到的几何与气动参数繁多,单纯经验型设计方法难以做到十分可靠,有时会出现同一类型处理机匣用于前面级成功而用于后面级则效果不明显,用于风扇效果显著而用于核心压气机则效果不显著等结果。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新型的机匣处理设计方法,使得风扇/压气机加装处理机匣后,能保证风扇/压气机效率基本不降低的前提下,大幅度提高风扇/压气机的稳定工作范围。
本发明提供的处理机匣设计方法利用位于风扇/压气机转子上方的处理机匣和风扇/压气机转子叶片之间的相对运动,将处理机匣内部的流动与转子通道内部旋涡流动进行耦合,使得转子内部流场从无序向有序转化,从而抑制或消除转子内部流场的堵塞,达到扩大风扇/压气机稳定工作范围的目的。
本发明的技术解决方案是根据风扇/压气机内部流场非定常时空结构,选取合适的处理机匣设计参数,使得处理机匣槽内流动与风扇/压气机内部流动产生非定常耦合。具体方法如下:
(1)对风扇/压气机转子内部流场进行准确测量或数值模拟,分析其叶尖非定常流场时空结构,确定占主导的流场结构形式及其流动特征。这种流场结构形式包括端壁附面层分离,叶片表面附面层分离,间隙涡等。
(2)得到在风扇/压气机转子叶尖区域占主导的流场结构形式的流动频率。
(3)确定在风扇/压气机转子叶尖区域占主导的流场结构形式的起始位置。对应不同的占主导的流场结构形式,该起始位置可以是分离点,可以是间隙涡的起源地等。
(4)确定处理机匣的槽数。处理机匣的槽数满足:
其中,Z为处理机匣槽数,n为转子转速(rpm),f为转子叶尖占主导的流场结构形式的流动频率。
(5)确定处理机匣相对转子的位置。处理机匣进口或出口位于转子叶尖区域占主导的流场结构的起始位置。处理机匣另一端的位置位于该起始位置上游或下游,一方面使得处理槽的进出口有足够的压差保证槽内流动,另一方面尽可能减少处理机匣槽内倒流带来的流动损失。处理槽内流量满足: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未经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11937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捕虾的方法
- 下一篇:硅酸钠铁矿粉亚碳化半导关系积块电炉炉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