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治疗狼疮性肾炎的中药组合无效
申请号: | 200710117901.9 | 申请日: | 2007-06-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1085124A | 公开(公告)日: | 2007-12-12 |
发明(设计)人: | 王信锁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艺信堂医药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A61K36/884 | 分类号: | A61K36/884;A61P13/1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2300北京市门***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治疗 狼疮 肾炎 中药 组合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治疗狼疮性肾炎的中药组合,是一种治疗狼疮性肾炎以中草药为原料的中药组合。属于中药领域。
背景技术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常见的结缔组织疾病。临床上以发热、关节炎、皮疹及肾脏损害症状为主要表现。1904年Osler及1935年Baehr指出红斑狼疮患者有一系列内脏器官受累现象,其中包括肾炎,又称狼疮肾炎。目前公认本病是机体对内源性(自身)抗原所发生的免疫复合物性疾病,并伴有T细胞功能紊乱。不仅是以皮肤盘状红斑为表现的皮肤损害,更是一种累及多系统、多器官的具有多种自身抗体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狼疮性肾炎(LN)是继发性肾脏疾病中最主要的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发病人数约占50例/10万人口,我国SLE的发病率约为70/10万人,根据上海3万纺织女工的初步调查,患病率接近70.14/10万人,女性患病率为113.33/10万人。SLE肾脏受累率很高,若根据临床表现,肾脏受累在SLE中约占1/4~2/3。肾脏受累表现与肾外器官受累可不平行,有些病人肾外表现明显而肾脏受累轻;有些病人有明显的肾病综合征或肾功能损害却无明显的多系统受累。根据一般病理检查,肾脏受累者约占90%,加上电子显微镜及免疫营光检查,则几乎所有系统性红斑狼疮均有程度不等的肾脏病变。SLE多发于青中年女性,女∶男发病率之比为9∶1。肾脏病变程度,直接影响系统性红斑狼疮的预后。随着糖皮质激素及细胞毒药物的应用,本病的预后已有很大改观。尽管如此,肾脏受累及进行性肾功能损害仍是本病主要死亡原因之一。狼疮性肾炎多属中医的“阴阳毒”、“温毒发斑”、“水肿”、“腰痛”范畴。
中医学认为本病的形成,内因多属禀赋不足,素体虚弱,肝肾亏损,气阴两虚,络脉瘀阻。外因多与感受邪毒有关,还可能与过度劳累、七情内伤、房室不节等因素有关。本病的临床表现为:轻型、肾病综合征型、肾炎综合征型、急性肾功能衰竭型、肾小管损害型、抗磷脂体型、临床“寂静”型。中医在临床上分热毒炽盛、肝肾阴虚、脾肾气(阳)虚、气阴两虚等症型辨证治疗,取得很好效果。发明一种既安全又有效的中药制剂,具有重大意义。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在传统的中医辨证治疗的基础上结合现代最新科研成果研制而成的。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治疗狼疮性肾炎的中药组合。具有疗效确切、安全方便、无毒副作用、价格低廉的特点。
本发明是由下述重量配比的原料制成的:
生黄芪 1.5~6份 党参 1.0~4份 补骨脂 1.0~4份
淫羊藿 1.5~6份 茯苓 1.0~4份 肉 桂 0.1~2份
川牛膝 1.5~6份 泽泻 1.0~4份 车前子 0.1~2份
炒白术 1.0~4份 杜仲 1.0~4份 蛇床子 0.1~1份。
本发明的优选配方各原料的重量配比是:
生黄芪 2.5~3.5份 党参 1.5~2.5份 补骨脂 1.5~2.5份
淫羊藿 2.5~3.5份 茯苓 1.5~2.5份 肉 桂 0.5~1.5份
川牛膝 2.5~3.5份 泽泻 1.5~2.5份 车前子 0.5~1.5份
炒白术 1.5~2.5份 杜仲 1.5~2.5份 蛇床子 0.3~0.7份。
本发明的最佳配方各原料的重量配比是:
生黄芪 3份 党参 2份 补骨脂 2份
淫羊藿 3份 茯苓 2份 肉 桂 1份
川牛膝 3份 泽泻 2份 车前子 1份
炒白术 2份 杜仲 2份 蛇床子 0.5份。
本发明中的药物机理如下:
生黄芪 药性甘、温。归肺、脾经。具有益气升阳,固表止汗,利水消肿,托毒生肌的功效。可治疗一切气虚血亏之证,如脾虚泄泻,肺虚咳嗽,脱肛,子宫下垂,自汗,盗汗,水肿,血痹,痈疽难溃或久溃不敛等。(《中药大辞典》南京中医药大学编著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第二版 第2813页)。
淫羊藿 药性辛、甘,温。归肾、肝经。具有补肾壮阳,强筋健骨,祛风除湿的功效。可治疗阳痿遗精,虚冷不育,尿频失禁,肾虚喘咳,腰膝酸软,风湿痹痛,半身不遂,四肢不仁等。(《中药大辞典》南京中医药大学编著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第二版 第3152页)。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艺信堂医药研究所,未经北京艺信堂医药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117901.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电磁助镀热浸镀方法及装置
- 下一篇:一种新型防治蔬菜根结线虫病有机改良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