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不锈钢管热扩径制管机无效
申请号: | 200710116408.5 | 申请日: | 2007-12-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1468364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7-01 |
发明(设计)人: | 付朋;傅丙仲 | 申请(专利权)人: | 付朋 |
主分类号: | B21C1/24 | 分类号: | B21C1/24;B21C9/00;B21C3/16;B21D39/20;B21D37/16;B21D37/01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53000山东省德州市德城区***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不锈钢管 热扩径制管机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钢管加工装置,尤其是一种不锈钢管的制管机。
背景技术
目前,不锈钢管直径小如无缝不锈钢管,国内最大直径为φ325mm、以直径为指标的规格品种不全,难于适应不同直径的应用要求。但至今为止,还没有适用的不锈钢管热扩径制管设备。发明人曾研制出获中国专利(专利号为ZL98221393.X)的液压二步推进制管机,并陆续研制出一系列获中国专利的推进制管设备。但以上设备只适应于碳素钢管的扩径等加工,因不锈钢具有加热难以控制、散热较快、热胀冷缩变形大、临界点温度时特别脆弱等特点,现有的推进制管设备的加热装置、模具材料等难以适合这些特点,因此,不能将以上设备用于不锈钢管的热扩径。现在有一些冷扩径设备,最大扩径幅度仅为10—20毫米,且扩径后要进行复杂的校直、回火等处理。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不锈钢管热扩径制管机,以实现不锈钢管的热扩径加工。
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不锈钢管热扩径制管机,包括自后向前依次在机座上排列的支架、支板、后推板、前推板、前支板,液压油缸固定在支架和支板上,后推板固定在液压油缸上的柱塞杆的前端上,推杆一端固定在后推板上、另一端固定在前推板上,在所述的前支板的前面有芯头模具支架,前支板与芯头模具支架之间有中频感应加热线圈装置,中频感应加热线圈装置上的中频加热线圈由感应加热线圈段和保温线圈段组成,芯头模具自后向前由导向段、变径段、定径段、锥形段及校直段构成,保温线圈段位于芯头模具的定径段和锥形段的外面;按重量百分数计,芯头模具的合金成份含量为:碳≤0.12,铬23~26,镍19~21,钼0.2~0.4,钛0.1~0.2,钨0.01~0.05,钒0.3~0.5,硅1.5~2.5,其余为铁。
这种不锈钢管热扩径制管机,芯头模具和中频加热线圈的结构以及芯头模具的材料适应了不锈钢管的热扩管要求,能使不锈钢管的直径随意地得到扩大并被整形,且使扩径后的不锈钢管材质不变、壁厚不变。同时,能使扩径后的不锈钢管达到正火的要求,改善原不锈钢管的金相结构,使扩径后的不锈钢管的物理性能有所改善,完全达到或超过国家标准所规定的各项指标,满足了民用、国防、化工、核工业、海洋工业市场的需要。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结构的主视图。
图2是图1的俯视图。
图3是本发明中的热扩径部分结构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中的芯头模具结构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给出的实施例说明本发明的具体结构和工作原理。
如附图所示,本发明之不锈钢管热扩径制管机,包括自后向前依次在机座15上排列的支架21、支板17、后推板14、前推板10、前支板7,液压油缸20固定在支架21和支板17上,后推板14固定在液压油缸20上的柱塞杆16的前端上,推杆11一端固定在后推板14上、另一端固定在前推板10上,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前支板7的前面有芯头模具支架1,前支板与芯头模具支架之间有中频感应加热线圈装置6,中频感应加热线圈装置上的中频加热线圈由感应加热线圈段5和保温线圈段4组成,芯头模具3自后向前由导向段35、变径段34、定径段33、锥形段32及校直段31构成,保温线圈段位于芯头模具3的定径段和锥形段的外面;按重量百分数计,芯头模具3的合金成份含量为:碳≤0.12,铬23~26,镍19~21,钼0.2~0.4,钛0.1~0.2,钨0.01~0.05,钒0.3~0.5,硅1.5~2.5,其余为铁。
所述的中频感应加热线圈的中频感应频率为800~2000Hz,感应加热线圈段的电感量为5μH,保温线圈段电感量为1~1.5μH。两段线圈连成一体。
在所述的芯头模具3外表面涂有高温润滑剂,该润滑剂由185~200目的鳞片石墨和600~800目的粉末石墨,按重量比为1∶1的配比混合而成。在待加工不锈钢管的内表面也可涂有上述高温润滑剂。还可根据情况在高温润滑剂内添加胶状石墨和玻璃粉。
在所述的中频感应加热线圈装置6上,中频感应加热线圈的保温线圈段4的直径大于感应加热线圈段5直径100—150毫米,保温线圈段的宽度为350—400毫米。所述的直径是指感应加热线圈使用时围绕不锈钢管形成的圆圈的直径,不是线圈材料自身的直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付朋,未经付朋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116408.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