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双屏幕互动数字电视系统与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0710103085.6 | 申请日: | 2007-05-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1316350A | 公开(公告)日: | 2008-12-03 |
发明(设计)人: | 焦信达 | 申请(专利权)人: | 财团法人工业技术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H04N7/14 | 分类号: | H04N7/14;H04N5/00 |
代理公司: |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汤保平 |
地址: | 台湾省***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双屏 互动 数字电视 系统 方法 | ||
1.一种双屏幕互动数字电视系统,应用一种呈现型式独立的远端接口的技术来实现,其特征在于,该系统包含:
一主控的互动数字电视端,该主控的互动数字电视端包括一主控端互动数字电视内容、一互动数字电视中介软件、一主控端图形使用者接口、和一伺服端远端接口控制协定;以及
一手持装置端,该手持装置端包括一手持端互动数字电视内容、一接口产生器、一手持端图形使用者接口、和一客户端远端接口控制协定,该手持端互动数字电视内容具有两种使用者接口的抽象描述信息,一种是单屏幕互动数字电视输入装置的抽象描述信息,另一种是主控端互动数字电视内容的使用者接口的抽象描述信息;
其中,该系统实现于两种执行模式,一种为数字电视内容的双屏幕执行模式,另一种为数字电视内容的单屏幕执行模式,且数字电视内容在双屏幕执行模式与单屏幕执行模式之间是可切换的,数字电视内容具有上述两种模式下的使用者接口的抽象描述信息,并且手持装置端利用这两种模式下的使用者接口的抽象描述信息来产生相应的使用者接口信息以便通过相应的用户图像化接口显示给客户;
主控端互动数字电视内容是数字电视内容的一部份,也是执行于主控的互动数字电视端上的互动数字电视内容;互动数字电视中介软件是用来执行主控端互动数字电视内容的系统软件;主控端图形使用者接口是主控的互动数字电视端上的图形使用者接口,可用一操作系统的图形使用者接口模组,以及一主控端图形使用者接口硬件来实现;主控的互动数字电视端上的元件通过伺服端远端接口控制协定,成为远端接口伺服器后,让手持装置从远端操作此元件;
手持端互动数字电视内容是数字电视内容的一部份;接口产生器接收手持端互动数字电视内容之后,剖析其中所包含的两种使用者接口抽象描述信息,并根据数字电视内容的执行模式和手持装置的背景情境来建立手持装置上的实体使用者接口描述,然后通过手持端图形使用者接口,将此使用者接口呈现在手持装置上;手持端图形使用者接口是手持装置上的图形使用者接口,客户端远端接口控制协定在手持装置上,让接口产生器来呼叫使用;
该伺服端远端接口控制协定和该客户端远端接口控制协定之间通过一连网技术而互通,该主控端互动数字电视内容的一使用者接口输入信息,经由该客户端远端接口控制协定,通过该连网技术而被传送至该伺服端远端接口控制协定,并由该互动数字电视中介软件传送至该主控端互动数字电视内容,而该主控端互动数字电视内容的一使用者接口输出信息通过该互动数字电视中介软件,被传送至该手持端图形使用者接口与该主控端图形使用者接口的其中一种图形使用者接口。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屏幕互动数字电视系统,其特征在于,其中该连网技术是一种网路技术与一种连接技术的组合。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屏幕互动数字电视系统,其特征在于,其中该主控端互动数字电视内容是选自程序、资料、以及程序与资料组合的上述其中一种。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屏幕互动数字电视系统,其特征在于,其中该系统自动产生该型式独立的远端接口的技术所需的使用者接口的抽象描述信息。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屏幕互动数字电视系统,其特征在于,其中该连网技术是以两通讯协定元件、两通讯硬件、以及一实体通讯网路来实现。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屏幕互动数字电视系统,其特征在于,其中该主控端图形使用者接口是以一操作系统的图形使用者接口模组,以及一主控端图形使用者接口硬件来实现。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屏幕互动数字电视系统,其特征在于,其中该手持端图形使用者接口是以一操作系统的图形使用者接口模组,以及一手持端使用者接口硬件来实现。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屏幕互动数字电视系统,其特征在于,其中该手持端互动数字电视内容的两种使用者接口的抽象描述信息是实现在数字电视内容的单屏幕执行模式下的抽象描述信息,以及实现在数字电视内容的双屏幕执行模式下的抽象描述信息。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屏幕互动数字电视系统,其特征在于,其中该手持端互动数字电视内容的两种使用者接口的抽象描述信息分别为该主控端互动数字电视内容的使用者接口的抽象描述信息,以及单屏幕互动数字电视输入装置的抽象描述信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财团法人工业技术研究院,未经财团法人工业技术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103085.6/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液氮抽吸制冷稀薄空气冷凝捕集装置
- 下一篇:高阻燃性氨基树脂纳米复合功能鞣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