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梭口成形机构、装有其的织机及选择其中的活动钩的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0710103032.4 | 申请日: | 2007-04-29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067255A | 公开(公告)日: | 2007-11-07 |
| 发明(设计)人: | 达米安·布歇;亚历克西·波特 | 申请(专利权)人: | 施托布利里昂公司 |
| 主分类号: | D03C3/24 | 分类号: | D03C3/24 |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段斌;魏金霞 |
| 地址: | 法国*** | 国省代码: | 法国;FR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成形 机构 装有 织机 选择 中的 活动 方法 | ||
1.一种用于提花型织机(M)的梭口成形机构(7),所述机构包括活动钩(13),各活动钩由提刀(14)在上死点位置和下死点位置之间移动,在该上死点位置中或该上死点位置附近各活动钩能够由选择装置(15,16)保持静止,每个活动钩均包括设置有用于抵靠对应提刀的突出部(202)的本体(20)以及设于该本体的挠性叶片(21),并且所述挠性叶片(21)能够相对于所述本体移动(F3)且设计为与属于所述选择装置的保持杆(16)相互作用,所述保持杆形成斜面(313),当所述活动钩在其上死点位置附近移动时,所述挠性叶片的一部分(214)在所述斜面上滑动,
所述机构的特征在于,所述挠性叶片在上面滑动的斜面以如下方式成形,即,当在所述活动钩的行程的上死点附近、于所述活动钩的向下运动(F14)开始时所述挠性叶片(21)与所述斜面(313)接触时,作用于所述挠性叶片(21)上的力(RA,RB,RC)的合力的平行于所述活动钩(13)行进方向(X-X’)的分量(FA+FB+FC)向下指向。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斜面(313)沿相对于所述活动钩(13)的行进方向(X-X’)成5°至15°范围内的角(β,βA,βB)的方向(D313)延伸,并且所述斜面(313)设置有皱褶(313a、313b)。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斜面(313)沿相对于所述活动钩(13)的行进方向(X-X’)成8°至15°范围内的角(β,βA,βB)的方向(D313)延伸。
4.如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斜面(313)是弯曲的,其切线相对于所述活动钩的行进方向(X-X’)成5°至15°范围内的角。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斜面的切线与所述活动钩的行进方向之间的角在8°至12°范围内。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斜面(313)设置有皱褶(313a、313b)。
7.如权利要求1至3和6中任一项所述的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斜面(313)包括下斜面部分(313A)和上斜面部分(313B),所述下斜面部分中的方向(D313A)相对于所述活动钩(13)的行进方向(X-X’)形成第一角(βA),所述上斜面部分位于所述下斜面部分的上方且其方向(D313B)相对于所述活动钩的行进方向形成第二角(βB),所述第二角(βB)的值大于所述第一角(βA)的值。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角(βA)的值在5°至12°范围内,所述第二角(βB)的值在7°至15°范围内。
9.一种织机(M),其装有如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梭口成形机构(7)。
10.一种选择提花型织机(M)上的梭口成形机构(7)的活动钩的方法,所述机构包括活动钩(13),各活动钩由提刀(14)在上死点位置和下死点位置之间移动,在该上死点位置中或该上死点位置附近各个活动钩能够由选择装置(15,16)保持静止,每个活动钩均包括设置有用于抵靠对应提刀的突出部(202)的本体(20)以及安装至该本体的挠性叶片(21),并且所述挠性叶片(21)能够相对于所述本体移动(F3)且设计成与属于所述选择装置的保持杆(16)相互作用,所述保持杆形成斜面(313),当所述活动钩在其上死点位置附近移动时,所述挠性叶片的一部分(214)在所述斜面上滑动,
所述方法的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当在所述活动钩行程的上死点附近开始所述活动钩的向下移动时,使用所述保持杆(16)在所述挠性叶片(21)上施加单独的力(RC),所述单独的力(RC)具有方向为平行于所述活动钩(13)的行进方向(X-X’)向下指向、大小大于所述挠性叶片受到的摩擦力(FA、FB)的大小的分量(FC)。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施托布利里昂公司,未经施托布利里昂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103032.4/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