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等离子显示板无效
申请号: | 200710102838.1 | 申请日: | 2004-11-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1055827A | 公开(公告)日: | 2007-10-17 |
发明(设计)人: | 安正哲;孙承贤 | 申请(专利权)人: | 三星SDI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H01J17/49 | 分类号: | H01J17/49;H01J17/04;G09F9/313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柳沈律师事务所 | 代理人: | 陶凤波 |
地址: | 韩国*** | 国省代码: | 韩国;KR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等离子 显示 | ||
本申请是申请日为2004年11月29日且发明名称为“等离子显示板”的中国专利申请No.200410097432.5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等离子显示板(PDP),特别是涉及一种具有提高的放电效率的PDP。
背景技术
近来,包含液晶显示器(LCDs)、场发射显示器(FEDs)、PDPs和有机电致发光显示设备的平板显示设备对更大和更重的阴极射线管(CRT)进行了改进。
在这些平板显示设备中,利用气体放电产生的等离子来显示特性或成像的大的PDPs可被容易地生产。现在将结合图13、14和15阐示一种典型的三电极表面放电交流电(AC)PDP。
图13示出了一种传统三电极表面放电AC PAP的局部分解透视图,图14示出了制造后的图13中的PDP的局部横截面图。
地址电极3形成在后基板1上,由扫描电极11和维持电极13组成的显示电极15形成在前基板9上。扫描电极11和维持电极13可具有由铟锡氧化物(ITO)和类似物质形成的透明电极11a、13a。透明ITO电极很好的发射可见射线,并且均匀地形成在具有与临近材料极其亲和的大尺寸面板上。但是,由于透明电极11a、13a是高阻的,所以在ITO电极11a、13a上形成金属的总线电极11b、13b从而增强电传导性。
第一电介质层17覆盖地址电极3,第二电介质层19覆盖显示电极15。典型的由氧化镁(MgO)形成的保护层21可以覆盖第二电介质层19。将扫描电极和维持电极11、13设置成与地址电极3交叉。可以形成在地址电极3之间且与地址电极3平行的阻挡肋5被形成在第一电介质层17上,从而定义且防止放电单元之间的相互干扰。
地址电极3和显示电极对15的交叉点确定了一放电单元,该放电单元可以被放电气体,如氖-氙混和气填满。
通过上述结构的PDP,向地址电极3和扫描电极11施加驱动电压Va,在电极之间产生地址放电,因此在放电单元中形成壁电荷。此时,对应于扫描电极或维持电极11、13极性的(+)和(-)电荷(壁电荷)在第二电介质层19中被充电。壁电荷可以形成在扫描电极和维持电极11和13之间的空间电压(壁电压Vw),用于选择放电单元。
如果跨过一对扫描和维持电极11、13施加放电维持电压Vs,则该放电维持电压可以与壁电压Vw相加。当总电压(Vs+Vw)超过启动电压Vf时,维持放电在放电单元中进行,从而刺激放电气体。被受激放电气体产生紫外线,其轮流刺激荧光层7以产生可见射线并显示所需图像。
在地址电极结束选择这些放电单元之前,一复位期间可以被进行消除先前维持放电的壁电荷。传统上,在PDP的复位期间中,(+)电荷堆积在第一电介质层17对应于地址电极3的部分上,(-)电荷堆积在第二电介质层19对应于扫描电极11的部分上。然后电荷可以被消除或定位。结果地址放电可以平稳地进行。
图14和图15示出了等离子放电路径以及在如上操作的PDP的放电单元中维持放电处的壁电荷分布。
参考图14,等离子放电在扫描和维持电极11、13之间的间隙G中产生,以延伸进放电单元。放电强度远离间隙G而减少。因此,发射真空紫外线的放电路径可以被限制成图14中的路径①、②、③。
由于短的维持放电路径和放电可以被定位在间隙G的中心部分,传统的PDP可以具有低的放电效率。
此外,参考图15,示出了在第二电介质层19上充电的壁电荷的壁电荷分布曲线在间隙G处具有最小值,在从间隙G向扫描和维持电极11、13约50μm至100μm处具有最大值。也就是说,电荷分布曲线趋向于减少在间隙G外围的壁电荷的数量。通过上述结构传统的PDP,在第二电介质层19上可以局部地产生壁电荷。因此,第二电介质层19没有被有效地利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具有增强放电效率的PDP。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有效地利用电介质层来覆盖显示电极的PDP。
本发明附加的特征将在下述的说明书中阐明,一部分将从说明书中很明显的看出,另一部分将从本发明的实践中得到。
本发明揭示了一种PDP,其包括第一和第二衬底,形成在第一衬底上的地址电极,以及一对形成在与地址电极的方向垂直的第二衬底上相互平行的显示电极。通过地址电极和该对显示电极的交叉而形成的放电单元。沿着地址电极形成的方向在放电单元的两端设置第一加强电极。该第一加强电极与显示电极相连。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三星SDI株式会社,未经三星SDI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102838.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