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二环己基二硫醚的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0710102258.2 | 申请日: | 2007-05-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1070296A | 公开(公告)日: | 2007-11-14 |
发明(设计)人: | 西村一明;冈田勇雄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丽精密化学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C07C321/22 | 分类号: | C07C321/22;C07C319/22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金杜律师事务所 | 代理人: | 杨宏军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环己基 二硫醚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二环己基二硫醚的制备方法,所述二环己基二硫 醚是用作轮胎用橡胶防焦剂原料等的有用化合物。更详细而言,本发 明涉及一种对环境无不良影响、且在工业上有利的二环己基二硫醚的 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一般情况下,作为二环己基二硫醚的工业制备方法,有使二硫化 钠和氯代环己烷反应的方法。在此制备方法中,为了溶解二硫化钠进 行反应,通常使用含水溶剂。为了提高收率,有使醇或碱金属氢氧化 物共存的方法(参见专利文献1)。此方法在提高生产率方面取得了 十分优异的效果。但是,生产工序中生成的废液含有大量的硫化物类、 有机物类、氯化钠等,废液的恶臭或着色严重成为很大的问题。并且, 由于生产工序中生成的废液直接流入河川,对河川造成污染等,对环 境产生恶劣的影响,所以为了使排出的废液不对环境造成恶劣影响就 需要进行处理,而这种处理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专利文献1]特开平9-020751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对环境无河川污染等不良影响、且工 业上有利的二环己基二硫醚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的二环己基二硫醚的制备方法如下所述,用含水溶剂使二 硫化钠和氯代环己烷反应,合成二环己基二硫醚,然后,从反应混合 物中取出副生的不溶物后,从反应混合物中分离油层,将残留的水层 的一部分或全部再次用于二硫化钠和氯代环己烷的反应,另一方面, 用氧化剂处理副生的不溶物。
本发明的二环己基二硫醚的制备方法由于再次利用了生产工序 中产生的废液,因此不会对环境造成河川污染等不良影响。本发明的 二环己基二硫醚的制备方法能够在工业上有利地制备二环己基二硫 醚。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用含水溶剂使二硫化钠和氯代环己烷反应,合成二环己基 二硫醚,然后,从反应混合物中取出副生的不溶物后,从反应混合物 中分离油层,将残留的水层的一部分或全部再次用于二硫化钠和氯代 环己烷的反应中。
本发明的二环己基二硫醚的制备方法中,在使二硫化钠和氯代环 己烷反应时,使用含水溶剂。含水溶剂优选水溶剂。为了使氯代环己 烷和水溶剂中的二硫化钠的混合状态良好,含水溶剂可以将水以外的 亲水性溶剂与水一起使用。亲水性溶剂优选使用醇。更优选使用甲醇。
含水溶剂的使用量通常相对于氯代环己烷为0.1~10倍重量,优选 为0.5~5倍重量。相对于氯代环己烷,在0.1至10倍重量的范围内使用 含水溶剂时,二环己基二硫醚的收率和生产率高。
使用醇作为亲水性溶剂时,相对于含水溶剂总量,醇的含有率优 选在90重量%以下,更优选为20~80重量%。醇的含有率在90重量%以 下时,二环己基二硫醚的收率和生产率高。
本发明的二环己基二硫醚的制备方法中,对本发明使用的二硫化 钠的制备方法没有限制。二硫化钠可以来自他人,可以在使用前合成, 或者也可以在与氯代环己烷的反应液中同时合成。
二硫化钠的使用量相对于氯代环己烷优选为0.1~2倍摩尔,更优 选为0.3~1倍摩尔。二硫化钠的使用量相对于氯代环己烷为0.1~2倍摩 尔时,二环己基二硫醚的收率高,原料氯代环己烷的损失少。
本发明中使用的二硫化钠的合成方法,例如可以举出在含水溶剂 中硫化钠和硫的反应。由于硫化钠和硫的反应定量地进行,所以硫的 使用量相对于硫化钠为0.5~1.5倍摩尔,优选为0.8~1.2倍摩尔。
本发明中使用的氯代环己烷的制备方法没有限制。本发明中使用 的氯代环己烷的制备方法,例如可以举出环己烷和氯的反应、环己醇 和氯化氢的反应等。
在本发明的二环己基二硫醚的制备方法中,优选使作为反应促进 剂的氢氧化钠、氢氧化钾等碱金属氢氧化物共存。在二硫化钠和氯代 环己烷反应后,从反应混合物中分离油层,将残留的水层再次用于二 硫化钠和氯代环己烷的反应中,此时具有提高收率的特别效果。碱金 属氢氧化物的使用量,优选相对于氯代环己烷在1倍摩尔以下。碱金 属氢氧化物的使用量,较优选相对于氯代环己烷为0.1~0.6倍摩尔。相 对于氯代环己烷,碱金属氢氧化物的使用量在1倍摩尔以下时有效果, 氯代环己烷的损失少。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丽精密化学株式会社,未经东丽精密化学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102258.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