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振动辊的滚动轴承和辊子的振动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0710101349.4 | 申请日: | 2007-04-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1058252A | 公开(公告)日: | 2007-10-24 |
发明(设计)人: | 吉川洋治;山胁正行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式会社金阳社 |
主分类号: | B41F31/15 | 分类号: | B41F31/15;F16C19/22;F16C33/58 |
代理公司: | 上海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刘佳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振动 滚动轴承 辊子 方法 | ||
1.一种配装至印刷机的涂墨或润湿辊子的轴支承段中的任一个或两个的滚动轴承,当所述涂墨或润湿辊子与摆动辊相接触时,所述滚动轴承使所述涂墨或润湿辊子轴向移动,以便跟随摆动辊的移动,所述滚动轴承包括:
带环的内圈和带环的外圈;
多个滚柱,所述滚柱设置在所述内圈和所述外圈之间作为滚动件;以及
所述滚柱的保持架,其中
面向所述滚柱的座圈表面的所述内圈表面和/或所述外圈表面的横向长度大于所述滚柱的轴向长度3至5毫米;并且
所述滚动轴承的所述内圈和/或所述外圈无论哪个均适于轴向移动,从而使所述辊子轴向振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滚动轴承,其特征在于,多个滚柱在所述带环的内圈和所述带环的外圈之间设置成多行,以作为滚动件。
3.一种印刷机的涂墨或润湿辊子的振动方法,当所述涂墨或润湿辊子与摆动辊相接触时,所述振动方法能使所述涂墨或润湿辊子轴向移动,以便跟随摆动辊的移动,所述振动方法包括:
使面向设置于滚动轴承的带环的内圈和带环的外圈之间的滚柱的座圈表面的所述内圈表面和/或所述外圈表面的轴向横向距离大于所述滚柱的轴向长度3至5毫米,从而使得所述内圈和/或所述外圈无论哪个均适于轴向移动,并将所述滚动轴承分别配装在轴支承段的两侧上;以及
当所述滚动轴承的所述内环或所述外环在大于所述滚柱的轴向长度3至5毫米的距离范围内移动时,使所述辊子轴向振动,以便跟随所述摆动辊的移动。
4.一种印刷机的涂墨或润湿辊子的振动方法,当所述涂墨或润湿辊子与摆动辊相接触时,所述振动方法能使所述涂墨或润湿辊子轴向移动,以便跟随摆动辊的移动,所述振动方法包括:
使面向设置于滚动轴承的带环的内圈和带环的外圈之间的滚柱的座圈表面的所述内圈表面和/或所述外圈表面的轴向横向距离大于所述滚柱的轴向长度3至5毫米,从而使得所述内圈和/或所述外圈无论哪个均适于轴向移动,并将所述滚动轴承分别配装在所述辊子的轴支承段的一端上;
将具有可轴向移动的内圈或可轴向移动的外圈的滚动轴承配装至所述辊子的所述轴支承段的另一端上。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配装至所述辊子的所述轴支承段的所述另一端上的所述滚动轴承包括:
带环的内圈、带环的外圈以及在所述内圈和所述外圈之间设置成多行的多个滚柱,面向所述滚柱的座圈表面的所述内圈表面和/或所述外圈表面的所述横向距离大于设置成多行的所述滚柱的所述轴向长度。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配装至所述轴支承段的所述另一端的所述滚动轴承包括:沿其相反的边缘的带有环的外圈、设置于所述环之间的滚柱以及适于轴向移动的没有环的内圈。
7.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配装至所述轴支承段的所述另一端的所述滚动轴承包括:沿其相反的边缘的带有环的外圈、设置于所述环之间的滚柱以及沿其相反边缘中的一个的带有环并适于轴向移动的内圈。
8.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配装至所述轴支承段的所述另一端的所述滚动轴承包括:
沿其相反的边缘的带有环的外圈、设置于所述环之间的滚柱以及沿其边缘中的一个带有环并设有借助间隔件配装至所述相反边缘的环圈的内圈,所述间隔件具有与所述内圈基本相同的直径,从而使所述内圈可朝向所述环圈轴向移动。
9.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配装至所述轴支承段的所述另一端的所述滚动轴承包括:
沿其相反的边缘的带有环的外圈、设置于所述环之间的滚柱以及沿其边缘中的一个带有环并设有借助间隔件配装至另一个边缘的L形环圈的内圈,所述间隔件具有与所述内圈基本相同的直径,从而使所述内圈可朝向所述L形环圈轴向移动。
10.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配装至所述轴支承段的所述另一端的所述滚动轴承包括:
没有环的外圈、沿其两侧边缘的带有环的内圈以及设置于所述环之间的滚柱,所述外圈适于轴向移动。
11.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配装至所述轴支承段的所述另一端的所述滚动轴承包括:
沿其边缘中的一个带有环的外圈、沿其两侧边缘的带有环的内圈以及设置于所述环之间的滚柱,所述外圈适于轴向移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式会社金阳社,未经株式会社金阳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101349.4/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等离子显示器驱动装置
- 下一篇:基于局部描述子的人脸快速检测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