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着色防雾镜有效
申请号: | 200710101342.2 | 申请日: | 2007-04-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1059569A | 公开(公告)日: | 2007-10-24 |
发明(设计)人: | 菊池英幸;中村正俊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式会社村上开明堂 |
主分类号: | G02B1/10 | 分类号: | G02B1/10;B60R1/08 |
代理公司: | 上海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张鑫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着色 防雾镜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着色防雾镜。
背景技术
通常,卤素灯用作汽车等的车辆前灯。从卤素灯发射的光在短波长的蓝波长范围具有相对较弱的光强,而在例如800nm左右的黄色到红色的长波长范围具有相对强的光强。
如果从车辆镜反射的光过多地进入驾驶员的眼睛,则驾驶员会感觉炫目并易于造成眼睛疲劳。
为了解决该问题,作为处理来自卤素车辆前灯的光的车辆镜,已经开发出使用着色防雾镜的车辆镜,着色防雾镜的镜面着有作为黄-红色的辅助色的蓝色(参看例如日本专利申请公开No.2001-141916)。该着色防雾镜吸收黄色-红色波长范围的光,使该波长范围内光的反射率降低。结果,从包括着色防雾镜的车辆镜反射的光的减眩光性能得到改进,且此外,能见度尤其夜间能见度得到改进。
同时,近年来包括亮度比卤素灯更高的放电灯的车辆前灯已被广泛使用。与卤素灯不同,放电灯具有覆盖整个可见区域的放射谱(明线光谱)。如果与对卤素灯采取措施的情形一样,车辆镜被制成吸收特定波长范围的光,则经反射的放电灯的光因而在除了该特定波长范围以外的范围内变得更强。例如,如果车辆镜被着成蓝色,则来自镜子的反射光具有增强的蓝色。这种蓝色的反射光比其它颜色的光更炫目。即,对于放电灯,着蓝色的车辆镜不具有足够的防炫目性能。
减小诸如蓝光即短波长光的特定波长范围内反射光的镜子的示例在日本注册实用新型No.3021072、日本实用新型申请公开No.62-114836和日本专利申请公开No.4-128803中描述。例如,在日本注册的实用新型No.3021072中,因为有意提供在使眩光减少的同时保持能见度的防炫目镜,提出了具有在玻璃上表面上形成的第一Cr膜或Cr2O3膜、在第一Cr膜或Cr2O3膜的上表面形成的且对光的三原色成分中蓝色成分的反射率低于其它颜色成分的反射率的金属膜、以及在金属膜上表面上形成的第二Cr膜的防炫目镜。
发明内容
然而,对于日本注册实用新型No.3021072、日本实用新型申请公开No.62-114836和日本专利申请公开No.4-128803中描述的常规镜子,从例如日本注册实用新型No.3021072中的图3和日本专利申请公开No.4-128803中的图2(2-1)明显可知,在约400nm至700nm的波长处的反射率在大于650nm的波长处具有最大值。当反射卤素灯时,镜面显然会因此变成微红色,且不可能保持足够的能见度。此外,对于在日本注册实用新型No.3021072、日本实用新型申请公开No.62-114836和日本专利申请公开No.4-128803中描述的常规镜子,已经确定在潮湿天气或潮湿环境中使用的情形中,镜面会因水滴附着其上而模糊,且因此能见度降低。
因此本发明考虑上述情况而设计;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提供对较宽年龄段的人呈现对来自卤素灯或放电灯的反射光的足够能见度和减眩光性能、以及此外在潮湿天气或潮湿环境中使用时具有足够防雾性能的着色防雾镜。
为了达到以上目的,本发明的发明人首先设置作为着色防雾镜最外层的亲水功能层。结果,着色防雾镜可提供足够的防雾性能。然而,由于亲水功能层的设置,来自金属反射膜的反射光和来自着色防雾镜的反射光不再具有相同的反射光谱。此外,如果亲水功能层的厚度改变,则着色防雾镜的反射光谱也改变。此外,如果镜面为微蓝色或微红色,则不能实现以上目的。本发明的发明人进行了进一步的刻苦研究,结果发现通过将金属反射膜的材料和亲水功能层的厚度设定成使来自着色防雾镜的反射光具有满足可见区域特定条件的反射光谱,对于卤素灯或放电灯镜面可不变为微蓝色或微红色,从而可以实现以上目的。
本发明提供反射入射光以发射反射光的着色防雾镜,该着色防雾镜包括基板、含有光催化物质的亲水功能层以及设置在基板与亲水功能层之间的金属反射膜,其中金属反射膜的材料和亲水功能层的厚度被设定为反射光具有最大反射率在510nm以上且不大于600nm的可见区域中的反射光谱。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式会社村上开明堂,未经株式会社村上开明堂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101342.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非线性晶体动态散热装置
- 下一篇:一种硬件过压脱离电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