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空调器/机用风冷换热器的分液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0710099604.6 | 申请日: | 2007-05-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1055141A | 公开(公告)日: | 2007-10-17 |
发明(设计)人: | 李俊明;李红旗;张会勇 | 申请(专利权)人: | 清华大学 |
主分类号: | F25B41/00 | 分类号: | F25B41/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084北京市100***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空调器 风冷 换热器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到一种空调器/机用风冷换热器的分液装置,用于家用空调或者其他采用风冷换热的各种空调器(机),属于制冷空调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现有制冷空调系统中,通常采用分液器进行分液。分液器是节流装置和蒸发器之间的辅助设备,其作用就是把从节流装置出来的气液两相制冷剂均匀地分配到蒸发器各路盘管中。但在实际运行中由于工况的变化或者分液器选择不合理,造成不同管内流量不均。有的管内流量较少,过早蒸干,而有的管内流量过多,出口造成很小的过热度,甚至含有部分液体,两者均使得换热面积得不到充分的应用,从而对系统性能造成严重影响。中国专利申请200510035660.4公开了一种分液器,采用混合腔和出液腔的中心线夹角小于90度结构设计,分液器内腔射流端采用内球面设计,自然圆弧过渡,但是结构仍显复杂,工艺性不好。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空调器/机用风冷换热器的分液结构,以解决在制热工况下制冷剂分配不均匀,蒸发器换热面积不能充分利用的问题。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空调器/机用风冷换热器的分液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分液结构由上集管,下集管以及设置在上、下集管之间的连通管和连接管组成,所述的连通管设置两根或两根以上,其中两根分别布置在下集管的两端,每根连通管与上集管和下集管直接连通;所述的连接管的上端与上集管直接连通,下端与下集管连通并深入到下集管的液体中。
本发明所述的连通管和连接管可以采用直管或弯管。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和突出性效果:无需任何其他气液分离装置,只要采用本发明所述的分液结构,即可使气液两相制冷剂均匀地分配到蒸发器各路盘管中,实现自动分液,换热效果更好。该结构简单、工艺特性好,成本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提供的空调器/机用风冷换热器的分液结构示意图(半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原理、结构和工作过程作进一步的说明。
图1为本发明提供的空调器/机用风冷换热器的分液结构示意图,该分液结构由上集管1,下集管2以及设置在上、下集管之间的连通管3和连接管4组成,所述的连通管3设置两根,分别布置在下集管2的两端,与上集管1和下集管2直接连通;连通管还可根据气体流量的大小布置两根以上,其中两根分别布置在下集管2的两端,其余的连通管布置在下集管的其它位置。所述的连接管4的上端与上集管1直接连通,下端与下集管2连通并深入到下集管2的液体中。连通管和连接管可以采用直管或弯管。
上述分液结构的原理及工作过程如下:
在制冷工况下,来自压缩机的制冷剂蒸汽进入上集管1,然后进入连通管3和连接管4,通过换热冷凝成液态,进入下集管2,然后流出进入节流装置。在此工况下,由于上集管内为单相气体,不会出现流动不均匀现象,自分液结构无需发挥作用。
在制热工况下,自分液结构的分液作用得到发挥。此时从节流装置出来的气液两相制冷剂进入下集管2,由于下集管管径较大,重力起主导作用,管内呈分层流动,即下层为液相,上层为气相;这时连通管将下集管两端气相连通,保持压力和气液界面稳定,使液相从连接管4流向上集管1,气相则通过连通管3流入上集管1,这时连接管和连通管下端入口的制冷剂均为单相,因此流量分配比较均匀,换热效果好。
该分液结构的制冷剂进口和出口可以设置在同侧或分别设置在两侧。在相同的情况下,进口和出口在同侧时效果会更加明显,因为这样可以使得上下集管对应部位的压差比较均匀,再加下集管内的自分液结构,可使不同管道内的流动更加均匀,换热效果更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清华大学,未经清华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099604.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