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润滑油脱酸剂的制备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710099592.7 | 申请日: | 2007-05-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1311249A | 公开(公告)日: | 2008-11-26 |
发明(设计)人: | 李保山;于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化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C10G19/073 | 分类号: | C10G19/073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029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润滑油 脱酸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润滑油基础油脱酸剂制备技术,主要是涉及一种固体碱脱酸剂的制备方法及润滑油基础油深度脱酸工艺条件。
背景技术
润滑油除了要求有一定的粘度、较好的粘温性能、抗氧化安定性、残炭值低、色度好以外,对酸值也有一定的要求,一般润滑油酸值要求不大于0.03mgKOH/g。润滑油的酸值主要由环烷酸引起,在储运及使用时会腐蚀设备和机械部件,降低润滑油的使用性能,降低了润滑油的品质。因此脱除润滑油基础油中的酸性物质,降低基础油的酸值具有重要的意义。
目前,国内外润滑油脱酸精制方法主要有碱洗精制、加氢精制、溶剂萃取精制、微波辐射精制、吸附精制等。
碱洗精制是经典的脱酸工艺,用氢氧化钠溶液与润滑油中的酸性物质进行中和反应,可除去大部分酸性物质,但碱洗过程容易产生乳化,且难以破乳,碱液随同加工产品大量流失,氢氧化钠试剂不能再生,产生碱渣及废液污染环境,并且在精制过程中油品损耗量较大。
加氢精制是将润滑油中的酸性物质和氢气反应,从而使羧基转化为烃类。使用Ni-Mo/Al2O3、Ni-Cu/Al2O3等加氢等催化剂可将大部分的酸性物质脱除,而且基础油的颜色较好,能够获得高质量的润滑油产品。但加氢精制投资较大,操作费用较高,工艺复杂,生产安全性差。
唐晓东等(唐晓东,段启彬等.润滑油氨精制的研究.润滑油,1999,14(1):17-19)对润滑油进行溶剂萃取精制。研究表明,使用SW-1破乳剂,可使环烷酸脱除率达98%以上。王延臻等(王延臻,李刚等.润滑油馏分溶剂脱酸技术的实验研究.炼油设计,2001,31(2):48-50)研究了一种复合脱酸溶剂用于润滑油馏分的脱酸实验,该脱酸溶剂可有效脱除润滑油馏分中的酸性物质,其脱酸率可达75%以上。溶剂脱酸过程能耗高,剂耗大,经济性差,且不能深度脱酸,工业化困难。
黄明福等(黄明福,刘振志等.微波辐射润滑油脱酸精制方法的研究.润滑油,2003,18(2):18-21)采用微波辐射法研究了润滑油脱酸精制技术。该方法采用一种复合溶剂,其中A量为环烷酸用量的1.35~1.4倍,在剂油体积比0.18~0.23∶1、压力0.15MPa、恒压辐射时间3~5min、微波功率375W、静置时间25min时,可将润滑油的酸值由0.6mgKOH/g降至0.0288mgKOH/g,润滑油回收率为99.5%。但微波辐射技术要求较高,大规模工业化也较困难,且不能达到新的润滑油标准(例如:中石化集团公司2005年7月10日实施的几类润滑油新标准为:MVI酸值不大于0.03mgKOH/g;HVI-II及HVI-III酸值不大于0.01mgKOH/g)。
吸附精制也可以脱除酸性物质。于道永等(于道永,李陪陪等.润滑油基础油络合-白土精制的研究.润滑油,1999,14(3):5-7)对润滑油基础油络合-白土精制进行了试验研究。研究发现:与单一的白土补充精制相比,采用络合-白土补充精制所得的精制油酸值低,其酸值为0.008mgKOH/g。朱军等(朱军,赵良等.FCC废催化剂精制润滑油研究.润滑油,2002,17(2):13-16)用3种FCC废催化剂和白土对润滑油进行脱酸精制实验,结果表明,废催化剂有一定的吸附作用,能替代部分白土,所得润滑油酸值均在0.02mgKOH/g以下,收率与白土精制相同。G.W.Ayers等[U.S.P2963424]采用人工合成强碱离子交换树脂(IRA-400)分离润滑油馏分中的环烷酸,使用的溶剂为甲苯和甲乙酮,原料油沸点>315℃,酸值为3.54mgKOH/g,经吸附分离后酸值最低可降至0.05mgKOH/g。
本发明开发了一种新型、无污染、可深度脱酸的润滑油精制固体脱酸剂,为低酸值润滑油的生产提供了一种新工艺方法。
发明目的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润滑油脱酸剂的制备方法,并使其具有脱除效率高、工艺过程简单、成本低和工业应用价值高的特点,解决润滑油基础油的深度脱酸问题。
发明内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化工大学,未经北京化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099592.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随动流量混气机
- 下一篇:用于在无线电信网络中传送移动终端上下文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