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治疗无精子性不育症的中药及其制备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710099244.X | 申请日: | 2007-05-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1049371A | 公开(公告)日: | 2007-10-10 |
发明(设计)人: | 王信锁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艺信堂医药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A61K36/804 | 分类号: | A61K36/804;A61P15/0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2300北京市门***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治疗 精子 不育 中药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治疗无精子性不育症的中药及其制备方法,是一种治疗无精子性不育症以中草药为原料的中药制剂。属于中药领域。
背景技术
性交有精液射出,精量正常,经3次以上精液检查均未发现精子者,称为无精子症。本症是男性不育的常见原因,约占男性不育症的19%~30%。无精子症发病原因较多,大体有两种情况:1、精子生成障碍,如先天性睾丸畸形、无睾、隐睾、睾丸外伤、睾丸结核、流行性腮腺炎并发睾丸炎、维生素贫乏、长期食用棉籽油等。当下丘脑或脑垂体内分泌功能紊乱,能继发引起睾丸发育不全而致生精障碍。如颅脑损伤或颅脑肿瘤,使精子不能释放促性腺激素和分泌雄激素,可引起睾丸发育不全,影响精子生成。2、精子输送障碍,如输精管道畸形、先天性缺如,输精管外伤,炎症(附睾炎、附睾、前列腺、精囊结核),射精管梗阻等。上述原因使精子不能排出。中医认为本病的形成多因先天肾气不充,禀赋薄弱,生殖之精无所化源;或因后天失养,亏损太过,脾气不健,肝血不充,精血乏源;也可因气滞血瘀,脉络阻塞,精道不通;或睾丸外伤,瘀血停滞,阻碍精道;或由起居不慎,寒湿、湿热之邪聚于外肾,使精道阻隔,不能溢泻;少数因痄腮、疫毒下注厥阴,子痈余毒影响精子生成。病理性质属本虚标实,病机在于生殖之精生成不足和精气溢泻障碍两方面。中医在临床上分为肾精不足,气滞血瘀,瘀热阻带,寒凝精道,气血亏虚等症型辨证治疗,取得很好效果。发明一种既安全又有效的中药制剂,具有重大意义。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在传统的中医辨证治疗的基础上结合现代最新科研成果研制而成的。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治疗无精子性不育症的中药及其制备方法。具有疗效确切、安全方便、无毒副作用、价格低廉的特点。
本发明是由下述重量配比的原料制成的:
生黄芪 1.5~6份 党参 1.5~6份 白术 1. 0~4份
熟地黄 1.0~4份 茯苓 1.0~4份 当归 1.0~4份
枸杞子 1.0~4份 白芍 1.0~4份 川芎 1.0~4份
山茱萸 0.1~2份 杜仲 0.1~2份 人参 0.1~2份
本发明的优选配方各原料的重量配比是:
生黄芪 2.5~3.5份 党参 2.5~3.5份 白术 1.5~2.5份
熟地黄 1.5~2.5份 茯苓 1.5~2.5份 当归 1.5~2.5份
枸杞子 1.5~2.5份 白芍 1.5~2.5份 川芎 1.5~2.5份
山茱萸 0.5~1.5份 杜仲 0.5~1.5份 人参 0.5~1.5份
本发明的最佳配方各原料的重量配比是:
生黄芪 3份 党参 3份 白术 2份
熟地黄 2份 茯苓 2份 当归 2份
枸杞子 2份 白芍 2份 川芎 2份
山茱萸 1份 杜仲 1份 人参 1份
本发明中的药物机理如下:
生黄芪药性甘、温。归肺、脾经。具有益气升阳,固表止汗,利水消肿,托毒生肌的功效。可治疗一切气虚血亏之证,如脾虚泄泻,肺虚咳嗽,脱肛,子宫下垂,自汗,盗汗,水肿,血痹,痈疽难溃或久溃不敛等。(《中药大辞典》南京中医药大学编著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第二版第2813页)。
党参药性 甘,平。归脾、肺经。具有健脾补肺,益气生津的功效。可治疗脾胃虚弱,食少便溏,四肢乏力,肺虚喘咳,气短自汗,气血两亏等。(《中药大辞典》南京中医药大学编著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第二版第2579页)。
白术苦、甘,温。归脾、胃经。具有健脾益气,燥湿利水,止汗,安胎的功效。可治疗脾气虚弱之乏力,食少腹胀,泄泻,便秘,水饮内停之小便不利,水肿,痰饮眩晕,寒湿痹,身痛,气虚自汗,胎动不安等。(《中药大辞典》南京中医药大学编著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第二版第945页)。
熟地黄味甘,性微温。具有滋阴补血,益精填髓的功效。可治疗腰膝酸软,骨蒸潮热,盗汗遗精,内热消渴,心悸怔忡,月经不调,崩漏下血,眩晕,耳鸣,须发早白,贫血等。(党毅肖颖等主编《中药保健食品研制与开发》人民卫生出版社第197页)。
茯苓药性 甘、淡,平。归心、脾、肺、肾经。具有利水渗湿,健脾和胃,宁心安神的功效。可治疗小便不利,水肿胀满,痰饮咳逆、呕吐、脾虚食少、泄泻,心悸不安,失眠健忘,遗精白浊等。(《中药大辞典》南京中医药大学编著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第二版第2154页)。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艺信堂医药研究所,未经北京艺信堂医药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099244.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无铁芯动圈式直线电机
- 下一篇:一种视频相关信息表示方法及其播放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