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自动络纱机无效
申请号: | 200710097069.0 | 申请日: | 2007-04-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1058377A | 公开(公告)日: | 2007-10-24 |
发明(设计)人: | 任堂优司 | 申请(专利权)人: | 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65H59/38 | 分类号: | B65H59/38;B65H49/00;B65H54/02;B65H63/00;B65H63/06;D02H5/00 |
代理公司: | 永新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黄剑锋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自动 络纱机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将纱从喂纱筒管上解舒下来重绕到卷装上的自动络纱机。
背景技术
自动络纱机从用环锭纺纱机等生产的喂纱筒管将细纱解舒下来,将从多根喂纱筒管上解舒下来的纱接头并重绕到卷装上。由于卷装的生产效率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卷绕速度,因此希望有高速卷绕的自动络纱机。但是,高速卷绕必须高速地将纱从喂纱筒管上解舒下来,而随着该高速解舒,纱的解舒张力变动很大。该解舒张力的变动会产生脱圈这样的纱互相缠在一起被一下子解舒的纱线崩脱或由于解舒下来的纱互相接触引起的起毛等。
为了抑制这种纱线崩脱等,提出过具有专利文献1或专利文献2等中的解舒辅助装置的自动络纱机。如果采用该自动络纱机,通过控制喂纱筒管的气圈或行进的纱的张力能够减少纱线崩脱或起毛。但是,尤其是在解舒细支数的纺织筒管时,即使是这种自动络纱机,当喂纱筒管上的纱量变少时,阻止这种纱线崩脱引起的断头或起毛等的发生的能力也有限。
[专利文献1]日本特许第3033370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许第2936917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想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要提供一种即使是细支数等各种各样的纱支数或纱种类的喂纱筒管,也能够抑制纱线崩脱或起毛等的自动络纱机。
本发明的自动络纱机,从喂纱筒管将纱解舒并将其重绕形成卷装,其特征在于,具备用于将上述喂纱筒管以轴芯为中心向解舒纱的方向旋转驱动、主动地将上述纱解舒的旋转驱动机构。
最好是具备与卷装接触并使其被旋转驱动的滚筒,旋转驱动机构使喂纱筒管的旋转速度在滚筒的旋转速度以上。
而且最好是具备用于控制旋转驱动机构的控制机构、以及检测喂纱筒管的剩余纱量的检测机构,控制机构随着检测机构检测到的喂纱筒管的剩余纱量而改变喂纱筒管的旋转速度。
发明的效果:本发明所涉及的自动络纱机,如上所述、具备将喂纱筒管以轴芯为中心向与缠绕方向相反的方向高速旋转驱动的机构。通过该旋转驱动机构主动地将纱从喂纱筒管上解舒下来,因此能够显著地减少高速解舒引起的纱的张力的变动,即使是细支数的喂纱筒管也几乎能够消除纱线崩脱引起的断头或起毛等的发生。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自动络纱机的主视图。
图2是用于说明喂纱筒管的旋转方向的图。
图3是卷装的旋转速度的线型图。
图4是表示喂纱筒管的旋转控制的一例的筒管旋转速度的线型图。
图5是表示喂纱筒管的旋转控制的另一例的筒管旋转速度的线型图。
图6是表示卷装的旋转速度控制的一例的线型图。
图7是表示喂纱筒管的旋转控制的再一例的筒管旋转速度的线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根据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自动络纱机。
图1为表示本发明的自动络纱机的主视图。自动络纱机具备多个并排设置的卷绕组件1和用于控制各卷绕组件1、1、……的控制装置10。卷绕组件1具备由环锭纺纱机等生产的喂纱筒管3和重新卷绕从喂纱筒管3上解舒下来的细纱Y而形成的卷装4。
卷装4以适当的接触压力与横动滚筒5面接触。横动滚筒5由电动机等(图中没有表示)旋转驱动,卷装4跟随该横动滚筒5的旋转驱动而旋转。横动滚筒5的旋转速度由控制装置10所控制。横动滚筒5设置有引导从喂纱筒管3上解舒下来的纱Y横动(摆动)的螺旋槽5a。通过驱动横动滚筒5旋转,卷绕组件1使来自喂纱筒管3的纱Y横动,将其解舒并重绕到卷装4上。此时,纱Y经过使解舒气圈稳定的导纱器20和控制卷绕张力的拉伸装置21。
卷绕组件1在喂纱筒管3与卷装4之间具备接头机构30。接头机构30具备接合器等接头装置31、将卷装4侧的上纱引导到接头装置31的吸嘴32、将喂纱筒管3侧的下纱引导到接头装置31的吸管33。卷绕组件1具备检测行进纱Y中的粗节纱等纱疵并将其切出的清纱器35。接头机构30和清纱器35连接在控制装置10上,在清纱器35检测到纱疵并将其切出后,接头机构30将上纱与下纱接起来重新开始卷绕。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村田机械株式会社,未经村田机械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097069.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