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绕制线圈的工具和方法以及由此绕制的外层出脚的线圈有效
申请号: | 200710096879.4 | 申请日: | 2007-04-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1281816A | 公开(公告)日: | 2008-10-08 |
发明(设计)人: | 张鸿 | 申请(专利权)人: | 张鸿 |
主分类号: | H01F41/04 | 分类号: | H01F41/04;H01F5/00 |
代理公司: |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张亚宁;刘宗杰 |
地址: | 518031广东省深圳***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线圈 工具 方法 以及 由此 外层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作电子元器件的线圈,特别是涉及一种绕制线圈的工具、方法以及由此绕制的外层出脚的线圈。
背景技术
线圈作为一种基本的电子元器件,在各种电路设计中得到了十分广泛的应用。近年来,由于半导体技术和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对于在数字化的各种电子设备和通信设备中所使用的线圈的性能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些新的要求主要体现在轻、薄、短、小等许多方面。为了满足对线圈的新要求,人们在传统制造技术的基础上,对线圈做了许多改进。例如,专利文献CN1677581A公开了一种新颖线圈及其制造方法,如图1所示,该线圈以金属扁平线材经绕线机形成连续导电性螺旋线圈本体,且使圆形线材构成之线圈本体两端部形成扁平后,置入于内部填充磁性粉末,以将线圈完全包覆使之不具气隙之模具中,予以压制成形,而线圈两端延伸出模具的扁平部分乃成为电极部,又将该电极部沿着线圈包覆体表面弯折,即构成电极部与线圈为一体成型,体积更小,制造更为简单,成本更低的新颖线圈。然而,由于该专利文献公开的新颖线圈的制造使用了扁平线,不仅增加了原材料的成本,而且给线圈的绕制增加了一定的难度,使得总体成本增加。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使用普通的线材绕制线圈的工具和方法以及由此绕制的外层出脚的线圈,来代替用扁平线绕制的线圈。为了实现这一目的,本发明所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
按照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绕制线圈的工具,包括:托台和芯棒;其中所述芯棒进一步包括套筒、位于套筒中且头部伸出套筒外的绕线轴、以及位于套筒与绕线轴之间的多个活动衬套;套筒、多个活动衬套和绕线轴的相应部位上各设置有垂直于其轴向的导孔,导孔中插有定位销,其中导孔在套筒轴向上的尺寸可使所述多个活动衬套从套筒至绕线轴呈台阶状伸出套筒;在套筒靠近绕线轴头部的一端设有定位台,在定位台与定位销之间的套筒上套接有弹簧;在绕线轴伸出的套筒的端口部设有钩角;其中所述托台的一端设置有凹孔,用于接受绕线轴。
优选地是,每个衬套的端部设置有向中心倾斜的斜坡。在轴向上,套筒上的导孔尺寸大于定位销直径,从与套筒相邻的活动衬套至绕线轴,每个相邻活动衬套之间的移动尺寸为一根线径。所述绕线轴为圆柱形,所述托台上的凹孔的内径大于绕线轴的外径。在绕线轴的套筒端,所述多个活动衬套的端部略低于套筒的端部;在相对的另一端,绕线轴的端部与多个衬套的端部平齐并处于套筒内部。绕线轴的直径对应于要绕制的线圈的内径,衬套的数目对应于要绕制的线圈的层数,所述衬套的厚度以及所述衬套形成的台阶的宽度对应于线圈的线径。
按照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绕制外层出脚的线圈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按照预定线径、预定圈数和预定层数选择芯棒和相应的托台;将顶杆插入套筒以顶住绕线轴的端部,使绕线轴的头部插入托台凹孔,并且使活动衬套在套筒与绕线轴之间形成台阶;将从机器送线导槽引出的线材挂在芯棒钩角上,旋转芯棒,使预定量(半圈以上)的线材储存到外层衬套上;继续旋转芯棒,使线材沿衬套绕至绕线轴,从而开始绕制线圈最内层;绕够预定圈数从而靠住托台后顺势往回绕制第二层;以及绕够预定层数,在离开始端预定量左右时,缩回顶杆,通过芯棒的旋转和衬套的轴向移动,将储存在衬套上的线材套在线圈最外圈后,引或折脚。其中可以平行引脚,也可以相对引或折脚,或以任意角度引或折脚。
按照本发明的第三方面,提供一种外层出脚的线圈,包括预定的圈数和预定的数层,其中线圈的两脚从线圈的外层引或折出。优选地是,当线圈为偶数层时,用于绕制线圈的线材的两端在线圈的外层从线圈两边绕至线圈一端或中部相遇时引或折脚;当线圈为奇数层时,用于绕制线圈的线材的两端在线圈的外层从线圈两边引或折脚。其中可以平行引脚,也可以相对引或折脚,或任意角度引或折脚。
采用本发明的线圈绕制工具以及绕制方法制作的线圈,两只脚均在线圈外层,与普通方法绕制的一只脚从内层折出、一只脚从外层折出的线圈相比,可以减小线圈尺寸,并且保持线圈的其他性能不变。另外,相对于用扁平线材绕制的线圈,在保持相同性能下,可以大大降低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中的用扁平线绕制的线圈示意图;
图2是按照本发明的线圈绕制工具的示意图;
图3是按照本发明的芯棒的主视图;
图4是图3的剖视图;
图5是图3的另一个方向的剖视图;
图6是按照本发明的芯棒的俯视图;
图7是按照本发明绕制的线圈的示意图;
图8是按照本发明绕制的线圈另一个方向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张鸿,未经张鸿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096879.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