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含有阿巴芬净的复方抗菌药物组合物无效
| 申请号: | 200710092776.0 | 申请日: | 2007-09-28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396363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4-01 |
| 发明(设计)人: | 张涛;李佳;邹艳冶;牟才华;樊斌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医药工业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
| 主分类号: | A61K31/506 | 分类号: | A61K31/506;A61K9/00;A61K45/06;A61P31/10;A61P17/00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400061***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含有 阿巴芬净 复方 抗菌 药物 组合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制剂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含有阿巴芬净和其它抗菌药物的药物组合物,该药物组合物用于治疗真菌感染或细菌、真菌混合感染。
背景技术:
浅部真菌病是一种常见病,其传染性强,发病率极高、顽固而又极易复发,如足癣,即脚气,全国平均发病率达三分之一,在一些高发地区发病率高达60%。皮肤细菌感染可分为原发性或继发性。原发性感染常有特征性的形态和病程,开始由单一病原菌引起,发生在正常皮肤上,通常葡萄球菌易引起脓疱疮、毛囊炎、疖、痈等,链球菌易引起丹毒及蜂窝织炎,诱发肾炎及关节炎等;继发性感染常发生在已有病变的皮肤上,见于特殊部位(如外耳)或特定类型的皮损(如溃疡),常由革兰阴性菌(变形杆菌、假单胞菌、大肠杆菌)所致。皮肤细菌感染的病因自40年代以来,随着抗生素的迅速发展和广泛使用,使细菌性感染的治疗取得了很大进展,但由于耐药菌株尤其是多种耐药菌的出现和迅速传播,使感染性疾病的死亡率仍占相当高的比率,而皮肤真菌和细菌混合感染治疗情况,比单独感染真菌或细菌更加复杂,很多真菌感染都伴有细菌感染,发病率也相当高,因此,皮肤真菌和细菌混合感染的治疗仍是目前热门之一。
虽然目前抗真菌药物品种较多,但这些药物抗真菌作用均为单一作用机制,而且这些机制均在真菌生长时才发挥作用,对静止期的真菌效果较差。并且治愈率低,易复发。阿巴芬净(abafungin)为氨基噻唑类抗真菌药,其特征是对生长中和静止中的真菌细胞均具有杀灭作用,具有抑制真菌和杀灭真菌的双重作用,能靶向静止的真菌细胞,有效杜绝感染复发。该药是具有这种作用机制的第一个药物。其抗菌谱广,可以治疗一些真菌和细菌的混合感染;但单一组分对于治疗和预防皮肤、粘膜真菌以及细菌混合感染效果并不理想。如果其他类抗菌药物与阿巴芬净制成组合物,可治疗一些细菌、真菌混合感染,对混合感染具有明显的协同作用。
目前关于阿巴芬净制剂,WO2005034956(申请日:2004.1.24;公开日:2005.4.21),介绍了一种阿巴芬净的指甲油制剂,用于治疗指甲真菌。
CN1969874(申请日:2006.12.07;公开日:2007.05.30),介绍了一种外用复方阿巴芬净药物组合物,阿巴芬净与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复方组合物。
目前尚无含阿巴芬净与其他抗菌药物的组合物,并能有效治疗皮肤和粘膜真菌、真菌和细菌混合感染的文献报道。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治疗真菌感染或真菌混合感染的药物组合物,尤其提供一种治疗皮肤和粘膜真菌或真菌与细菌混合感染的复方阿巴芬净药物组合物。对治疗皮肤和粘膜真菌或混合感染达到增效或协同作用,克服上述单一组分不能有效治疗真菌和细菌二者混合感染引起的疾病的特点。
本发明中所述的复方阿巴芬净药物组合物包含有效治疗量的阿巴芬净或其可药用盐,至少另一种抗菌药物0.01~10%(重量)和药用辅料;其中,阿巴芬净或其可药用盐占组合物重量的0.1~10%,优选0.5~5%,更优选1~2%;另一种抗菌药物占组合物重量的0.01~8%,优选0.01~6%,更优选0.05~4%。
上述的所说的另一种抗菌药物,包括1.β-内酰胺类:青霉素类、头霉素类、单环β-内酰胺类、碳氢霉烯类、β-内酰胺霉抑制剂、头孢菌素类;2.氨基糖苷类:链霉素、大观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阿米卡星、妥布霉素、核糖霉素、西索米星、奈替米星、小诺米星、依帕米星、依替米星、阿司米星等;3.大环内酯类:红霉素、琥乙霉素、克拉霉素(甲红霉素)、依托红霉素、白霉素、克林霉素磷酸酯、麦迪霉素、交沙霉素、乙酰螺旋霉素、罗红霉素、甲红霉素、阿齐霉素、罗他霉素、吉他霉素、泰利霉素等;4.多肽类:多粘菌素类、杆菌肽、粘菌肽、万古霉素等.5.四环素类:四环素、土霉素、多西环素(脱氧土霉素)、米诺环素、美他环素、地美环素等;6.多烯类:制霉菌素、二性霉素B、美帕曲星等;7.芳香族类(含酰胺酮类):氯霉素、甲砜霉素(硫霉素)等;8.喹诺酮类:吡哌酸、诺氟沙星、氧氟沙星、环丙沙星、洛美沙星、加替沙星、托氟沙星等;9.磺胺类(均含氨苯磺酰胺):磺胺嘧啶、磺胺异恶唑、磺胺甲恶唑、甲苄啶(TMP)等;10.恶唑酮类:利奈唑胺等;11.糖肽类:去甲万古霉素、替考拉宁、达巴万里等;12.氯霉素类:氯霉素、琥珀氯霉素等;13.林可酰胺类:林可霉素、克林霉素、盐酸克林霉素和磷酸克林霉素(或克林霉素磷酸酯)等;14.硝咪唑类:替硝唑、甲硝唑等;15.抗真菌类:灰黄霉素、克念菌素、克霉唑、酮康唑、咪康唑、氟康唑、伊曲康唑、美帕曲星、特比萘芬等.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医药工业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未经重庆医药工业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092776.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