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内星轮凸轮顶杆式超越离合器有效
申请号: | 200710092649.0 | 申请日: | 2007-08-31 |
公开(公告)号: | CN101377217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3-04 |
发明(设计)人: | 薛荣生;林毓培;郝允志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南大学 |
主分类号: | F16D41/066 | 分类号: | F16D41/066 |
代理公司: | 北京同恒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赵荣之 |
地址: | 400715重***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内星轮 凸轮 顶杆式 超越离合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机动车的离合器,特别涉及一种内星轮凸轮顶杆式超越离合器。
背景技术
离合器是机动车的主要构件,如果没有离合器,所有运动件将产生很大的惯性力矩,对传动系造成超过其承载能力的载荷,而使机件损坏。有了离合器,便可以依靠离合器主动部分和从动部分之间可能产生的相对运动以消除这一危险。现有技术中,机动车通常所采用的离合器通常是摩擦片离合器和普通超越离合器,普通超越离合器虽然在啮合传动时能量几乎没有损失,但是不能根据需要进行离合,更不能根据运动阻力和驱动力之间的关系来离合。摩擦式离合器通过主动部分和从动部分借接触面间的摩擦作用来进行传动,通过主动部分和从动部分的分离而进行分离,操作者可以根据机动车行驶情况来自主将离合器分离或啮合,操作也比较简单。但是,这种离合器是通过摩擦进行传动,能量损失较大,丢失转数,并且,驾驶者根据经验进行操作,分离后采用换挡动作,由于离合器分离,切断驱动力后换挡,驾乘者会有明显的顿挫感,使机车运行不稳,降低安全性。现有的很多专利对以上两种离合器进行了不少的改进,但是对以上缺点都没有实质的消除。
因此,需要一种能够根据机车运行情况在不需要切断驱动力就能进行离合换挡的离合器,使机动车辆运行平稳,提高安全性和稳定性。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内星轮凸轮顶杆式超越离合器,能在自动或手动的情况下不切断驱动力自动进行分离或啮合,与其他构件进行配合,完成换挡动作,能满足山区、丘陵和重负荷条件下使用,车速变化稳缓,使发动机或电机负荷变化平缓,从而使机动车辆运行平稳,提高安全性和稳定性;采用内星轮结构,有利于保证加工精度,节约制造成本。
本发明的内星轮凸轮顶杆式超越离合器,包括从动轴;
a.还包括超越离合外圈、一个以上顶杆、与顶杆数量相同的啮合滚柱、轴向截面为T形的左快挡轴承托环以及右快挡轴承托环、快挡超越离合滚柱、套在从动凸轮轴上的啮合滚柱拨环、快挡变速滚柱;
b.所述从动轴为从动凸轮轴,从动凸轮轴外圆周上均布设置有与顶杆数量相同的由高到低的径向凹槽,径向凹槽由高到低的方向与从动凸轮轴旋转方向相一致,啮合滚柱拨环外圆设置有拨环环形凸台,拨环环形凸台圆周上均布设置有与顶杆数量相同的径向啮合通孔,啮合滚柱通过啮合通孔放入从动凸轮轴的径向凹槽中,顶杆穿入啮合滚柱拨环上的啮合通孔,顶住啮合滚柱,顶杆另一端顶住与超越离合外圈保持超越啮合接触状态的快挡超越离合滚柱;星轮工作面设置在顶杆与快挡超越离合滚柱接触的端面;
c.左快挡轴承托环和右快挡轴承托环以T形端面向外的方式分别设置于顶杆以及快挡超越离合滚柱左右两侧,左、右快挡轴承托环外圆托住快挡超越离合滚柱,内圆与啮合滚柱拨环外圆之间通过快挡变速滚柱滚动配合。
进一步,所述顶杆的星轮工作端面啮合面一侧设置有径向高度高于快挡超越离合滚柱半径的凸台;
进一步,所述顶杆的径向截面为T形,啮合滚柱拨环上的顶杆孔径向截面与之相对应为T形;
进一步,所述顶杆的星轮工作面径向截面为圆弧形。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的内星轮凸轮顶杆式超越离合器,能在自动或手动的情况下不切断驱动力自动进行分离或啮合,与其他构件进行配合,完成换挡动作;采用在快挡顶杆上加工星轮工作面的结构,有利于保证加工精度,节约制造成本;本发明反应灵敏,并且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满足山区、丘陵和重负荷条件下使用,车速变化稳缓,同时使发动机或电机负荷变化平缓,使机动车辆运行平稳,提高安全性。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描述。
图1为本发明的轴向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沿A-A向剖视图;
图3为本发明的啮合滚柱拨环轴向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为从动凸轮轴径向凹槽径向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内星轮凸轮顶杆式超越离合器包括从动凸轮轴1、超越离合齿轮6、3个T形顶杆4、3个啮合滚柱5、轴向截面为T形的左轴承托外圈7以及右轴承托环7a、3个超越离合滚柱3、左侧端部设置有花键槽的啮合滚柱拨环8、多个变速滚柱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南大学,未经西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092649.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活塞裙部碳纤维涂层印刷固化炉
- 下一篇:一种具有支撑结构的碾压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