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餐具清洗机有效
| 申请号: | 200710091165.4 | 申请日: | 2007-04-11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053506A | 公开(公告)日: | 2007-10-17 |
| 发明(设计)人: | 伊丹雅洋;筑谷惠次;角谷胜彦;关野信夫 | 申请(专利权)人: |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
| 主分类号: | A47L15/42 | 分类号: | A47L15/42 |
| 代理公司: | 北京纪凯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龙淳 |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餐具 清洗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清洗餐具等的餐具清洗机,特别涉及门开闭机构。
背景技术
通过日本专利专利公开公报2003-304994号的例子,利用图10、图11说明现有的餐具清洗机。
餐具等被清洗物被收纳在清洗槽101中。利用上门103和下门104封闭设置在清洗槽101上的前面开口部102,之后,使清洗泵运转,喷射清洗水,由此进行被清洗物的清洗和洗涮工序。下门104通过下门支承部件105,而能够在前面开口部102的前下方,回转打开至其内面成为向上水平的位置。通过打开前面开口部102,而能够拉出收纳在下门104的内面的餐具筐。
另一方面,上门103利用门支承部件106而能够在本体107的上方空间打开。将上门103开闭所需要的高度抑制得很小,使得即使在高度较低的情况下,也可以设置。另外,在门打开状态下,由于能够减小从上门103的前面开口部102向前方突出的长度,因此被清洗物的出入等没有妨碍。
另外,下门支承部件105和上门支承部件106利用连动部108连接,能够互相连动地开闭。连动部108利用第一弹簧109和第二弹簧110分别对上下门103、104施加将门打开的作用力。按下按钮开关111,能够解除锁紧部112与设置在清洗槽101上的接合部113的卡止,使上下门103、104自动成为打开的开门状态、即全开状态。
另外,通过第三弹簧114施加作用力的减速部件115通过与上门支承部件106接触,而能够向门打开方向对门施加作用力,从而抑制从门打开途中的开门速度,以缓和门全开时的冲击。
结果,能够实现上下门103、104自动连动而打开门的使用便利性以及抑制门全开时的冲击和回弹(rebound)的高品质的餐具清洗机。
在上述餐具清洗机的门的开闭机构中,随着门的打开,因门的自重而造成的向门打开方向的力矩变大,必需使施加在门上的减速力与门的打开量成比例地增大。然而,每当在开门途中施加较大的减速力时,门的动作有时会在中途停止。例如,下门104有可能在开门途中的较大浮起状态下停止。因此,在门打开途中的减速力被设定为能够可靠地开门的较小的力,并且在门全开状态附近减速力最大,希望显著增大减速力。这样,假设减速力克服门的开门力,则下门104会在最大开门状态前停止,这样,即使成为浮起状态,由于是处于门全开状态附近,因此,在实用上不会妨碍餐具筐在下门104中的拉出等。
然而,由于现有的门开闭机构,其减速力只与第三弹簧114的作用力有关,因此不能成比例地增加减速力,所以,不可能显著地增加减速力。结果,当将要可靠地使门全部打开时,不能很好地抑制门全开时的冲击以及回弹。
另外,在日本专利公开公报2002-219083号中,揭示有上门支承部件106和连动部108通过连接部302连接,下门支承部件105和连动部108通过连接部301连接的形式。
然而,在上述餐具清洗机的门的开闭结构中,上门支承部件106和连动部108的连接部302以及下门支承部件105和连动部108的连接部301,在门开闭动作的所有位置均有游隙(clearance)。由于没有上门104相对下门105先行关闭的限制,因此,上门104相对下门105的位置不稳定,具有门的开闭动作以及防水密封性不稳定的问题。
现有技术的另一餐具清洗机如图12所示那样构成(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第2004-790号)。
以下,对其结构进行说明。餐具清洗机的门204通过回转支点207可自由转动地被支承。以回转支点207为轴,在本体208的上方空间打开门204,这样,将门204开闭所必要的高度抑制得很小,即使在高度很小的场所,也能够对其进行设置。同时,使从开门状态的门204前面开口部203向前方的突出长度尽量减小,从而不妨碍被清洗物的出入等。
然而,在上述图12的餐具清洗机的门开闭结构中,在门的关闭状态附近,门204和密封部件206摩擦并动作。因此,开闭动作所必需的作用力变大,使得密封部件性能不稳定。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的问题,其目的在于可靠地实现门的自动开门,并且实现能够可靠地抑制门全开时的冲击以及回弹的高品质的门开闭动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未经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091165.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