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磁泵有效
申请号: | 200710089704.0 | 申请日: | 2007-03-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1275543A | 公开(公告)日: | 2008-10-01 |
发明(设计)人: | 刘宝廷;张国际 | 申请(专利权)人: | 德昌电机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4B17/04 | 分类号: | F04B17/04 |
代理公司: |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原绍辉;谭祐祥 |
地址: | 瑞士拉*** | 国省代码: | 瑞士;CH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磁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磁泵。
背景技术
电磁泵是已知的,它包括带有单柱塞的外壳,其中单柱塞可以在外壳中往复运动。
然而,使用单柱塞会导致振动传递给外壳。这样最终引起磨损和疲劳,从而影响可靠性和使用寿命。
本发明寻求提供这种问题的解决方案。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第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电磁泵,这种电磁泵包括:泵壳和电动装置,所述泵壳具有抽吸口、排放口、两个相互间隔并同轴排列的柱塞室、一个或多个连接在所述抽吸口上用于将液体供应到所述柱塞室中的进入口、与每个柱塞室关联的输出口以及两个分别容纳于所述柱塞室中用于进行滑动往复运动的独立中空柱塞,所述电动装置用于使所述柱塞沿相反方向同时进行往复运动,以将液体从抽吸口泵入到排放口。
优选的是,每个柱塞包括中空柱塞头和中空柱塞,所述柱塞头的尺寸适合在其柱塞室内滑动配合,所述柱塞可滑动地容纳于相关泵室中。
优选的是,每个柱塞是伸长的,并且具有轴向延伸的通孔。
优选的是,所述泵室设置在所述柱塞室与所述输出口之间,每个输出口具有用于防止液体经过所述输出口进入泵室的止回阀门,并且其中每个柱塞具有用于防止液体从泵室经过所述柱塞进入柱塞室的止回阀门。
优选的是,每个泵室具有用于在所述泵室与所述柱塞之间形成滑动密封的密封装置。
优选的是,所述泵室与所述柱塞室是同轴排列的。
优选的是,在所述柱塞室的相对端处形成所述泵室。
优选的是,在一个或两个所述柱塞室的侧壁中形成所述液体进入口或每个液体进入口。
优选的是,每个输出口都与排放管道相通,一个排放管道连接另一个排放管道,以形成通向所述排放口的单个排放通道。
优选的是,所述排放管道一体形成为所述泵壳的一部分。
优选的是,所述电动装置用来使每个柱塞同时运动相同的量,因此每个柱塞向所述输出口同时输送相同体积的液体。
优选的是,这些柱塞是相同的,并沿相反方向进行取向。
优选的是,所述电动装置包括装在所述泵壳上的可通电的电磁定子,和两个分别由所述柱塞形成的电枢,当所述电磁定子通电时,可同时沿相反方向驱动所述电枢。
优选的是,所述柱塞室包括用于沿相反方向偏压所述柱塞的弹簧装置。
优选的是,每个柱塞室包括用于防止所述柱塞头直接接触所述端盖的缓冲装置。
附图说明
结合附图,通过示例更具体地描述本发明,附图中:
图1是根据本发明第一个方面的电磁泵的一个实施例的平面剖视图;以及
图2是图1所示的电磁泵沿着线A-A并去掉一部分的正剖视图,并且显示了贯穿该电磁泵的液体流动通道。
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附图,电磁泵10包括泵壳12、两个可直线往复运动的柱塞14以及用于使柱塞14沿相反方向同时往复运动的电动装置16,从而使液体从抽吸口70运动到排放口72。
泵壳12包括具有两个开口端20的中空壳体18,和通常通过螺栓固定在壳体18上以封闭两个开口端20的端盖22。在端盖22与壳体18之间设置用于密封开口端20的橡胶板98。
在壳体18中设有两个柱塞室24。柱塞室24为圆柱体,并且以其圆柱轴线重合的形式同轴排列。柱塞室24由置于它们之间隔壁26间隔。隔壁26包括使两个柱塞室24相通的通孔28。这样每个柱塞室24都由中空壳体18的内壁30、隔壁26的一个表面32和相邻端盖22的表面34限定。
设置从抽吸口70延伸穿过一个端盖22的液体进入通道36。液体进入通道36进入壳体18并且终止于两个进入口38,在每个柱塞室24的内壁30上都设有一个进入口38。
在每个端盖22的中心设置泵室40,该泵室与相应的柱塞室24的圆柱轴线同轴。这样两个泵室40同轴排列,并且从壳体18的相对端相互面向。
第一排放通道42从第一泵室40直线地延伸并穿过第一端盖22。第二排放通道44从第二端盖22中的另一泵室40延伸并穿过壳体18,然后进入第一端盖22,从而连接第一排放通道42。这样在使用中,第一排放通道42与第二排放通道44相互液体相通,并且与排放口72液体相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德昌电机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德昌电机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08970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