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非水二次电池及其使用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0710088301.4 | 申请日: | 2007-03-15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188282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5-28 |
| 发明(设计)人: | 喜多房次;津幡英树;井上裕靖 | 申请(专利权)人: | 日立麦克赛尔株式会社 |
| 主分类号: | H01M4/02 | 分类号: | H01M4/02;H01M4/48;H01M4/58;H01M10/40 |
| 代理公司: | 北京银龙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钟晶 |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二次 电池 及其 使用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非水二次电池及其使用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二次电池作为个人电脑或者手机等的电源,或者作为电动汽车或电力储藏用的电源,已经成为必不可少的重要构成要素之一。
特别的,在称为便携型计算机或便携信息终端的移动体通信用途中,要求更小型化、轻量化。但是因为液晶显示面板的背灯或图画控制消耗的电力高,以及二次电池的容量目前还不充分,因此,系统紧凑化、轻量化还有困难。特别在个人电脑中,随着通过搭载DVD等向多功能化发展,消耗的电力有增加的倾向。因此,急切要求电力容量,特别是单电池的电压在3.3V以上的放电容量的增大。
进而,地球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并且对没有气体排放或发出噪音的电动汽车日益受到瞩目。最近在电池中蓄积刹车时产生的能量进而有效利用,或者有效使用在电池中蓄积的起动时的电能等,采用例如这些系统的混合型电动汽车(HEV:Hybrid Electric Vehicle)正受到广泛关注。但是,目前的电池因为电力容量低,必须通过增加电池个数来提高电压,因此会使车内的空间变窄,会产生车体稳定性变差等问题。
二次电池中,使用非水电解液的二次锂电池因为电压高且质量轻、能期待高能量密度而受注目。特别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以LiCoO2为代表的含锂过渡金属氧化物作正极活性物质,金属锂作负极活性物质,使用该两种活性物质的二次锂电池因为具有4V以上的电动势,能期待实现高能量密度。
但是,用目前的LiCoO2作正极活性物质,作为负极活性物质使用石墨等碳材料的LiCoO2系二次电池,其充电终止电压通常在4.2V以下,该充电条件下的充电量停留在LiCoO2的理论容量保留的约6成。通过将充电终止电压提高到高于4.2V,尽管可以增加电力容量,但是伴随充电量的增加,会产生LiCoO2的晶体结构破坏,充放电循环寿命变短,因为LiCoO2的晶体结构缺乏稳定性,会有热稳定性降低等问题。
为了解决该问题,多进行在LiCoO2中添加不同金属元素的尝试(专利文献2~5)。
并且,也多次进行在4.2V以上的高电压领域中使用电池的尝试(专利文献6~8)。此外还在进行关于有机氟系溶剂或有机硫系溶剂的各种尝试(专利文献9~14)。
专利文献1:特开昭55-136131号公报
专利文献2:特开平4-171659号公报
专利文献3:特开平3-201368号公报
专利文献4:特开平7-176302号公报
专利文献5:特开2001-167763号公报
专利文献6:特开2004-296098号公报
专利文献7:特开2001-176511号公报
专利文献8:特开2002-270238号公报
专利文献9:特开平8-37024号公报
专利文献10:特开平10-112335号公报
专利文献11:特开平10-112334号公报
专利文献12:特开2000-123880号公报
专利文献13:特开平06-302336号公报
专利文献14:特开平11-162511号公报
发明内容
今后,对于二次电池,要求除了迄今为止的高容量化,还要求包括目前的安全性以上的高可靠度。通常,增加电极中的活性物质含量比例,提高电极密度,特别是正极合剂层密度,能大大改善电池容量,但是,另一方面,这样的高容量化方法会有电池的安全性慢慢降低的问题。
因而,为了响应高电力容量化的要求,期望的电池要满足这样的条件:在比LiCoO2更高的电动势(电压范围)下,使用能够进行安全且可逆性好地充放电的晶体结构的稳定材料,且即使进行正极合剂层的高密度化也能确保目前的安全性,并且有电池不会膨胀等的可靠性。
并且,目前的LiCoO2正极活性物质电池如果放电终止电压比3.2V更高,则在放电末期因为电位降低大,不能完全放电,相对于充电的放电电量效率显著降低。而且,因为不能完全放电,LiCoO2的晶体结构易于破坏,充放电循环寿命变短。该现象在上述的高电压区域更为显著。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日立麦克赛尔株式会社,未经日立麦克赛尔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088301.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