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连接器的端子插合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710088286.3 | 申请日: | 2007-03-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1272028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9-24 |
发明(设计)人: | 游万益 | 申请(专利权)人: | 凡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R43/20 | 分类号: | H01R43/20;H01R43/16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幸商标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刘激扬 |
地址: | 台湾省台北县中***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连接器 端子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连接器的端子插合方法,是指一种能够实现降低损坏率且提高产品的精密品质的连接器的端子插合的方法。
背景技术
一般连接器是通过绝缘壳体的各端子插槽与方柱形端子相插合,其制程方法步骤如下:
1)如图1所示,排列爪架10将各金属方柱形端子20一一排列嵌固,形成等高度与等间距的端子列组200。
2)如图2所示,上述端子列组200的各方柱形端子20与绝缘壳体30的第一排端子插槽30a插合定位。
3)如图2所示,冶具将上述端子列组200的排列爪架10卸除,再将各方柱形端子20弯折呈直角。
4)如图3和图3A所示,端子列组200的各方柱形端子20与绝缘壳体30的第二排端子插槽30b插合定位。
5)如图3所示,冶具将上述端子列组200的排列爪架10卸除,再将各方柱形端子20弯折呈直角,完全组合。
但,上述的插合方式,通过冶具施压于方柱形端子20顶端迫使方柱形端子20插入第一排端子插槽30a、第一排端子插槽30b固定,如施压不当,即容易造成各方柱形端子20变形损坏,而且,方柱形端子20插入绝缘壳体30的第一排端子插槽30a、第二排端子插槽300后施压弯折力,如图4所示,极易造成方柱形端子20回拉,致使各方柱形端子20的长度无法统一,又,排列爪架10的卸除是通过冶具施压其各嵌爪部张开的方式而得以移除,如此的施工动作极易致使方柱形端子20偏位变形,如图5所示;另,以第一排端子插槽30a供方柱形端子20插入并加以弯折后,方得以于第二排端子插槽30b插入方柱形端子20并加以弯折,此法极为费时、无法提高工作效率;再者,该以排列爪架10排列嵌固方柱形端子20的方式,并不适用于需要极细小间距的端子排列的使用者。
上述的方法已不适合现今高效率与高精密的要求,亟待改进。
发明内容
为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本发明提供一种连接器的端子插合方法,涉及一种连接器的端子插合制程方法的改良,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并使端子可顺利确实插入定位不变形,从而达到降低损坏率与提高产品的精密品质的目的。
主要通过冲压形成料带式连续端子,并先行加以弯折,形成可自动化快速插合于绝缘壳体的各排端子插槽,以达到端子不变形、不偏位,并且可提升产品品质。
附图说明
图1为公知以排列爪架将各方柱形端子一一排列嵌固的立体示意图;
图2为公知以端子列组的各方柱形端子与绝缘壳体的第一排端子插槽插合入定位的立体组合动作示意图;
图3为公知以端子列组的各方柱形端子与绝缘壳体的第二排端子插槽插合入定位的立体组合动作示意图;
图3A为公知结构的剖面简易示意图;
图4为公知的方柱形端子与绝缘壳体的端子插槽插合并予以弯折因受力而回拉位移的简易示意图;
图5为公知的排列爪架卸除而致使方柱形端子偏位变形的立体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的料带式连续端子弯折的动作立体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的料带式连续端子与绝缘壳体的第一排端子插槽对应插入的动作立体示意图;
图7A为本发明的料带式连续端子与绝缘壳体的端子插槽对应插入后通过冶具对各端子两侧的凸肩施压迫使各端子插入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的料带式连续端子与绝缘壳体的第二排端子插槽对应插入的动作立体示意图;
图8A为本发明的结构的剖面简易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通过冶具将料带式连续端子的末端与料带切除完成组合的简易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提供一种连接器的端子插合方法,步骤如下:
步骤一:(图6)以金属冲压形成料带式连续端子40,其中,端子40主要在其两侧设有凸钩40b与凸肩40b。
步骤二:将步骤一的料带式连续端子40(图6)先行施压弯折呈所需的角度。
步骤三:以步骤二经弯折的料带式连续端子40(图7、图7A)绝缘壳体50的第一排端子插槽50a对应插入,再通过冶具对各端子40两侧的凸肩400施压,迫使各端子40插入定位,并以端子40两侧的凸钩40a刺固于第一排端子插槽50a内壁不位移:其中,(另参照图7A)以冶具施压于端子40两侧的凸肩40b,可形成平均施力,防止端子40受压变形与可确实令端子40(可另参照第AA图)插入第一排端子插槽50a、第二排端子插槽50b定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凡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凡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088286.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基于网络的移动存储系统和方法
- 下一篇:两级厌氧消化循环吹脱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