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池充电方法和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0710087286.1 | 申请日: | 2007-03-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1232110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7-30 |
发明(设计)人: | 张立元;秦真;李海;罗光;毕广春;杜佳星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10/44 | 分类号: | H01M10/44;H02J7/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德琦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宋志强;麻海明 |
地址: | 518129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池 充电 方法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池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电池充电方法和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锂电池采用恒流恒压充电方式,当完成充电时则对电池进行浮充电,具体的充电原理如图1所示。参见图1,图1为现有技术的充电原理示意图。由图1可见,在对电池进行充电的过程中,先要对电池进行恒流充电,当充电电压达到充电限制电压时结束恒流充电并转而进行恒压充电;当完成恒压充电时,应用浮充电电压对电池进行浮充电。在此之后,电池有可能会进入放电过程,接着可能进行新一轮的恒流恒压充电,并且在完成恒压充电时再次应用浮充电电压对电池进行浮充电。
由以上所述可见,目前的锂电池充电方法使得充电电压会长时间处于充电限制电压,在浮充电时又会使充电电压长时间处于浮充电电压。然而,基于锂电池的特性,充电限制电压通常是锂电池所能承受的最高电压,长时间处于充电限制电压势必降低电池的使用寿命并影响电池安全性;并且,长时间浮充电极易造成锂电池过充,同样会明显降低电池的使用寿命并严重影响电池安全性。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实施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池充电方法,延长电池使用寿命并提高电池安全性。
本发明实施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池充电装置,延长电池使用寿命并提高电池安全性。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一种电池充电方法,该方法包括:
采用恒流充电方式为电池充电,当电池端电压达到小于充电限制电压的充电临界电压时结束恒流充电;采用电压为充电临界电压的恒压充电方式为电池充电,当充电电流达到充电截止电流时结束恒压充电,并将电池置于开路静置状态。
本发明实施例还公开了一种电池充电装置,该装置包括依次相连的中央处理单元、电池、充放电控制单元,所述中央处理单元还与所述充放电控制单元相连;
其中,所述中央处理单元,用于将充电临界电压和电池工作参数发送给充放电控制单元;
所述充放电控制单元,用于根据收到的所述充电临界电压和所述电池工作参数为所述电池进行恒流充电;在电池端电压达到充电临界电压时结束恒流充电,并采用电压为充电临界电压的恒压充电方式为电池充电,在结束恒压充电时将电池置于开路静置状态。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电池充电方法和装置使得电池在充电过程中不会长时间处于较高的电压,这能明显减轻电池中电极材料的劣化;因而使电池的使用寿命明显延长,电池安全性进而能够得到有效提高。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的充电原理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的充电原理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的充电流程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的充电装置结构及原理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的对电池实现“四遥”的原理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的蓄电池组模块管理原理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的多个蓄电池组模块之间的连接方式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详细说明。
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电池充电方法包括:采用恒流充电方式为电池充电,当电池端电压达到小于充电限制电压的充电临界电压时结束恒流充电;采用电压为充电临界电压的恒压充电方式为电池充电,当充电电流达到充电截止电流时结束恒压充电,并将电池置于开路静置状态。
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电池充电装置包括依次相连的中央处理单元、电池、充放电控制单元,所述中央处理单元还与所述充放电控制单元相连;其中,所述中央处理单元,用于将充电临界电压和电池工作参数发送给充放电控制单元;所述充放电控制单元,用于根据收到的所述充电临界电压和所述电池工作参数为所述电池进行恒流充电;在电池端电压达到充电临界电压时结束恒流充电,并采用电压为充电临界电压的恒压充电方式为电池充电,在结束恒压充电时将电池置于开路静置状态。
本发明可以应用于锂电池,也可以应用于其它类型的电池。再有,在实际应用中,电池蓄电池组通常由一个或一个以上单体电池组合而成,可以将电池蓄电池组和单体电池统称为电池;并且,由于充电的基本实体通常为单体电池,所以在未特殊指明的情况下以下所称电池通常指单体电池。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087286.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提供结合除味的空气净化的系统和方法
- 下一篇:图像处理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