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改进的分离有效
申请号: | 200710086317.1 | 申请日: | 2003-04-04 |
公开(公告)号: | CN101049522A | 公开(公告)日: | 2007-10-10 |
发明(设计)人: | B·约翰逊;L·勒琼戈兰 | 申请(专利权)人: | 阿尔特克医药股份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M1/34 | 分类号: | A61M1/34;A61L33/00;B01J20/32;B01J20/00 |
代理公司: |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专利商标事务所 | 代理人: | 殷骏 |
地址: | 瑞典*** | 国省代码: | 瑞典;SE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改进 分离 | ||
本分案申请是基于申请号为03809335.9,申请日为2003年4月4 日,发明名称为“改进的分离”的中国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本发明涉及从全血或体液中除去成分的改进。更具体地,本发明涉 及一种方法,其中能够使血液或体液经过刚性并整合的分离基质而不会 被其排阻。
炎性过程,如脓毒症,是导致人类发病率和死亡率的主要原因。据 估计,每年仅在美国就发生400000~500000例脓毒症,导致100000~ 175000人死亡。在德国,已有报道显示在加强监护病房内患者的脓毒 症发生率已高达19%。脓毒症也已成为加强监护病房内非外伤性疾病患 者的主要致死原因。尽管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对严重感染的治疗已取得较 大进展,但脓毒症的发病率和致死率仍持续上升。
根据感染生物体的类型将脓毒症分为三个主要类型。革兰阴性的脓 毒症最为常见。这些感染的大多数是由大肠杆菌、肺炎克雷伯杆菌和绿 脓假单胞菌引起的。革兰阳性病原体,如葡萄球菌和链球菌,是导致脓 毒症的第二位主要的因素。第三位主要的类型包括真菌。真菌性感染占 脓毒症病例相对小的百分比,但其能导致高死亡率。
脓毒症中已被很好确定的机制涉及革兰阴性菌的毒性成分,即脂多 糖细胞壁结构(LPS,内毒素),其由脂肪酸基、磷酸基和糖链组成。
已经鉴定了针对内毒素的某些宿主反应,如局部产生的细胞因子的 释放。然而,在强烈刺激的情况下,其从外周血溢出并产生潜在有害效 应,如诱导器官功能障碍。
感染性休克的关键性介质是由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释放的肿瘤坏 死因子(TNF-α)、白介素1(IL-1)和白介素17(IL-17)。它们协 同作用产生能导致循环崩溃和多器官衰竭的生理学变化的级联反应。高 浓度的TNF-α确实可以模拟脓毒症的症状和结局。
正常情况下,内毒素被保持在肠腔中。例如,心肺转流术期间内脏 缺血或氧化障碍(dysoxia)的存在导致粘膜屏障瓦解以及内毒素从肠 腔至门脉循环的易位(即内毒素从肠至循环系统的转运)。
多种类型的抗生素被广泛用于预防和治疗感染。然而,在不同的细 菌种类中已经发展出了对很多常用抗生素的抗生素抗性。这对于医院驻 留菌丛是尤为确切,医院中生物体处于持续选择压力下从而发展出抗 性。此外,在医院中高密度的潜在感染患者和医务人员-至-医务人员和 医务人员-至-患者的接触范围均有利于抗生素耐药生物体的播散。所使 用的抗生素对施药者来说是最经济,最安全和简便的,而其可能不具有 抑制特定感染的足够广的抗菌谱。由于抗生素能导致变态反应、与其它 要药物交叉作用和导致对主要器官(例如肝,肾)的直接损害,而具有 不同程度的毒性。很多抗生素还改变了正常肠内菌丛,这会导致腹泻和 营养吸收不良。
已知某些抗生素能够中和内毒素的作用,如多粘菌素B。该抗生素 结合内毒素的脂质A部分并中和其活性。由于其毒性,故多粘菌素未能 常规使用。其只能被给予处于持续监护且肾功能的监测下的患者。
此外,为了克服抗细菌成分的主动免疫接种的某些固有局限,已经 将多种技术用于制备内毒素结合抗体。通过用细菌免疫人类已经制备了 大量抗体。为了发展治疗性抗体的更稳固的制品,已经开发了数目众多 的LPS-反应性单克隆抗体。不幸的是,临床研究并未得出有益结果。然 而,应注意到这些试验是在脓毒症症状开始后对人体实施的。已得到广 泛确信的是抗内毒素抗体治疗,在脓毒症后实施的,可产生较少有益作 用,因为这些抗体不能逆转由内毒素启动的炎性级联反应。
在JP06022633中,描述了抗脂质抗体的吸附剂,其包括固定在水 -不溶性多孔材料上的具有阴离子官能团的化合物。该多孔材料可以是 琼脂糖,纤维素,葡聚糖,聚丙烯酰胺,玻璃,硅胶,或苯乙烯-二乙 烯基苯共聚物所制备的刚性聚合物,且将该多孔材料作为分离颗粒床填 充在分离装置中。
在从血液中除去成分的尝试中,制备了不同的吸附材料。WO 01/23413中公开了包含固定在固相支持介质上的配体的内毒素清除吸 附剂。优选的支持介质是珠子的形式。当填充在分离装置中时,固相支 持介质的多孔性足以允许血细胞在珠子间通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阿尔特克医药股份公司,未经阿尔特克医药股份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086317.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