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具有发光功能的扬声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0710085479.3 | 申请日: | 2007-03-07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262710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9-10 |
| 发明(设计)人: | 蔡竹嘉;陈文启;黄赖熙 | 申请(专利权)人: | 纬创资通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4R1/00 | 分类号: | H04R1/00;F21V33/00;F21Y101/02 |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柳沈律师事务所 | 代理人: | 陈小雯;李晓舒 |
| 地址: | 中国台***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具有 发光 功能 扬声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发光功能的扬声装置,特别是涉及一种通过一壳体形成扬声装置的音箱,并传导光源所产生的光线,使其具有发光功能的扬声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进步,电子装置的处理速度越来越快,且其体积也越来越小。因此,现今的电子装置大都已能符合消费者基本的需求,而消费者越来越重视电子装置的多媒体功能。以电脑为例,在基本的运算处理能力已达到消费者的需求后,电脑的多媒体效果便成为消费者选择产品的依据。其中,扬声装置是电脑多媒体装置的基本配备,原本仅是设计用来产生声音,然而这样的设计已经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因此,扬声装置不只具有发声的功能,还要同时具有发光的功能,才能吸引消费者的亲睐。
请参考图1,图1为一现有技术具发光功能的扬声装置10的剖面示意图。扬声装置10包含有一音箱110、一喇叭单体120、一光导管130及发光二极管D1、D2。音箱110包含有一开口115,用来设置喇叭单体120。音箱110与喇叭单体120的功用为本领域具通常知识者所熟知,不另赘述。光导管130设置于音箱110的开口115上,用来提供一光传导路径,传导发光二极管D1、D2所发射的光线。因此,扬声装置10除了利用喇叭单体120产生声音外,另通过设置于音箱开口115上的光导管130传导光线并发光。
请继续参考图2,图2为设置于音箱开口115上的光导管130的示意图。光导管130包含有一压克力环132、一反光片134、一散光片136及一电路板138。压克力环132可视为光载体,其包含一第一光接收端1320及一第二光接收端1325分别用来接收发光二极管D1、D2发射的光线。反光片134及散光片136分别设置于光导管130的上部及下部,用来使发光二极管D1、D2所发射的光线能在光导管130里面均匀地传播,其光线的传播方向如图2所示。电路板138则用来固定发光二极管D1、D2及布置相关的电路。光导管130另包含有一固定件<未绘于图2中>,用来将光导管130固定于音箱之上。由于光导管130需由上述的配件所组成,导致具有发光功能的扬声装置10的厚度太厚且占用太大空间,以致不适用于现今轻薄的电子装置。除此之外,由于光导管130组成的配件太多,也导致扬声装置10的生产成本太高以及品质不稳定。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发光功能的扬声装置。
本发明揭露一种具有发光功能的扬声装置,其包含有一壳体,以可传导光线的材质形成,包含一第一开口及一第二开口;多个光产生器,形成于该第二开口附近,用来产生光源;以及一喇叭单体,设置于该壳体的该第一开口,用来产生声音。
本发明另揭露一种具有可发光扬声装置的多媒体装置,包含有一多媒体处理系统,用来处理多媒体信号;以及一扬声装置,用来输出该多媒体处理系统的处理结果,其包含有:一壳体,以可传导光线的材质形成,包含一第一开口及一第二开口;多个光产生器,形成于该第二开口附近,用来产生光源;以及一喇叭单体,设置于该壳体的该第一开口,用来根据该多媒体处理系统的处理结果,产生声音。
附图说明
图1为一现有技术具发光功能的扬声装置的剖面示意图;
图2为现有技术的光导管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具有发光功能的扬声装置的剖面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扬声装置的背面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扬声装置的正面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具有可发光扬声装置的多媒体装置的示意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10、30、S1~Sn 扬声装置
110 音箱
120、330 喇叭单体
130 光导管
D1、D2 发光二极管
115、312、314 开口
132 压克力环
134 反光片
136 散光片
138 电路板
1320、1325 光接收端
310 壳体
L1~Ln 光产生器
350 弹性体
60 多媒体装置
610 多媒体处理系统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纬创资通股份有限公司,未经纬创资通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085479.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