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连接器、金属壳体及其制作方法无效
| 申请号: | 200710085439.9 | 申请日: | 2007-03-05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262106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9-10 |
| 发明(设计)人: | 戴毓元;关兆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台达电子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1R13/648 | 分类号: | H01R13/648;H01R13/652;H01R43/18 |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柳沈律师事务所 | 代理人: | 陈小雯;李晓舒 |
| 地址: | 中国台***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连接器 金属 壳体 及其 制作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一种电连接器、金属壳体及其制作方法,尤其指一种无废料产生的电连接器与金属壳体及其制作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现今科技的日趋发达,电子及资讯产品例如电脑的应用也愈趋普及化,而为提供更便捷的资讯服务,此类的电子及资讯产品需通过周边设备的搭配,才可以发挥其应有的效能。因此,传输品质稳定的电连接器常常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然而在电子元件高度密集化的现在,所随之带来的电磁波,也容易造成电连接器传输品质的不良。为了解决此问题,往往会将电连接器的外壳设置为一金属壳体,来避免电磁波及其它杂讯的影响。
现今所采用的电连接器的金属壳体,请同时参阅图1A、图1B与图1C,图1A为现有的金属壳体的示意图,图1B为图1A的冲压成型前的金属壳体侧面示意图,图1C为图1B的冲压成型后的金属壳体侧面示意图。为了使金属壳体1能够具备有固定与接地的效果,现有的作法会在金属壳体1的本体11靠近边缘151的侧面15上,以冲压成型的方式直接形成金属接脚13,用以来与电路板固定。然而为了制作出金属接脚13,所要裁切掉金属接脚13旁的区域便形成废料16,导致在生产制造上的浪费。
有鉴于此,如何提供一种可以有效节省材料的金属壳体与其制作方法,实为重要课题之一。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出一种电连接器、金属壳体及其制作方法,可以有效节省材料,改善一般金属壳体制造时会产生废料的问题。
为达到上述的目的,提出一种金属壳体,其包括有一本体及至少一接地脚,接地脚是一体成型于本体上,其中接地脚是以冲切加工方式形成且无废料产生。
为达到上述的目的,再提出一种无废料产生的金属壳体制作方法,是先提供一本体,选定本体的边缘一特定距离,将本体冲切加工,切割出至少一条状部,再弯折条状部以形成至少一接地脚。
为达到上述的目的,再提出一种电连接器,其包括有一座体及上述的金属壳体,而金属壳体包覆于座体之外。
为达到上述的目的,更提出一种电连接器之制作方法,首先制作一无废料产生的上述的金属壳体,最后在组装金属壳体于座体上。
如上述的电连接器、金属壳体及其制作方法,接地脚是位于本体的边缘,且经弯折后而突出于本体的边缘,而用来与一电路板固定,电路板应用于一电子产品,例如是电脑或集线器,在冲切加工后于本体更形成多个与接地脚相对应的开口,金属壳体应用于一电连接器,本体上具有多个嵌孔且各自对应一特定规格接头,此特定规格接头包括一RJ-45接头、RJ-11接头或USB接头。
如上述的金属壳体与电连接器的制作方法,条状部具有一切割长度,而切割长度大于特定距离,此外,更包括一冲压本体,以形成多个嵌孔的步骤。
如上述的电连接器及其制作方法,座体更具有多个与嵌孔对应的承接部,而承接部是各自与特定规格接头电连接。
为让本发明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一较佳实施例,并配合所附图式,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图1A为现有的金属壳体的示意图;
图1B为图1A的冲压成型前的金属壳体侧面示意图;
图1C为图1B的冲压成型后的金属壳体侧面示意图;
图2为依照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一种金属壳体的立体示意图;
图3A为依照图2的冲切条状部后的金属壳体侧面示意图;
图3B为依照图3A的弯折条状部后的金属壳体侧面示意图;
图4A为应用本发明的电连接器插设至电路板上的示意图;
图4B为依照图4A的弯折接地脚突出部分的示意图;
图4C为依照图4B的另一视角示意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1、2:金属壳体
11、21:本体
13:金属接脚
15、25:侧面
151、251:边缘
16;废料
22:嵌孔
23:接地脚
24:正面
27;开口
28:条状部
29:电路板
3:电连接器
D:特定距离
L:长度
B:座体
H:承接部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2,图2为依照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一种金属壳体的立体示意图。金属壳体2包括有一本体21及至少一接地脚23,接地脚23是一体成型于本体21上,而接地脚23是以冲切加工方式形成且无废料产生。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台达电子工业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台达电子工业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085439.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