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超薄合金材料软管及其制造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0710074946.2 | 申请日: | 2007-06-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1067186A | 公开(公告)日: | 2007-11-07 |
发明(设计)人: | 陈卫东 | 申请(专利权)人: | 陈卫东 |
主分类号: | C22C38/54 | 分类号: | C22C38/54;B21B1/40;C21D9/46;B21D51/16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中知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张皋翔 |
地址: | 518031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超薄 合金材料 软管 及其 制造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是合金材料管,尤其是一种可替代常用的铜质管,适用于空调、制冷、散热高效化的超薄合金材料软管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现有的空调、制冷、冰箱、散热所使用的蒸发器或散热器通常采用具良好加工性能、散热性能和一定的防腐能力的铜质管制成。众所周知,铜资源不仅缺乏,其价格也较昂贵。铜资源的缺乏和昂贵给整个行业造成了材料供给上的瓶颈。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可替代铜质材料、抗腐蚀性和强度更好、适用于空调、制冷、散热高效化的超薄合金材料软管及其制造方法。
本发明的超薄合金材料软管,其特征在于:以质量%计,含有Cr 17~23、Ti 0.1~0.35、Cu 0.4~8.5、Mo 0.2~2.4、Co 0.01~0.06、Ni 0.3~2.0、Nb 0.2~1.0、V 0.05~0.4、B 0.001~0.020、Si<1.0、Mn<1.0、C<0.020、N<0.020、P<0.035、S<0.025、Mg<0.005、0<0.006、Al<0.08、剩余部分由Fe以及杂质构成,其硬度为HV90—150,25%--40%的机械伸长率,耐氯离子性大于100ppm。
本发明超薄合金材料软管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以具有上述记载的化学成分的合金材料为原材料进行制管,步骤包括:
(1)合金材料精密的冷轧板带:将原材料通过精密冷轧制成厚度为0.04mm至0.20mm厚度的合金材料板带;
(2)调质处理:采用光亮式加热炉对合金材料板带的基本调质处理,调质温度600℃~780℃,时间5~20分钟,以满足制管工艺所需要的柔韧度;
(3)整平:通过带卷平整工艺设备对调质处理后的合金材料板带进行整平,使合金材料板带平整符合分条、制管工艺技术条件;
(4)精密分条:将合金材料板带按所制管材直径所需要的宽度尺寸,进行精密分制成合金材料板带盘卷,工艺分条宽度的跳动偏差不大于0.01mm;划痕深度不超过0.002mm;
(5)开卷:将分条好的合金材料板带盘卷,装入开卷料架上,打开合金材料板带盘卷修剪板带头,以备开卷;
(6)清洁卫生:将开卷后的合金材料板带头引入清洁卫生装置进行带的全面清洁处理;
(7)定位:将合金材料板带在运行轨道中定位;
(8)卷制成型:将合金材料板带引入成型模具,经过多道成型模具,逐级将合金材料板带卷制成的管坯,管坯直径由Φ3.10~Φ15.88mm,管壁厚度大于0.1mm时,管坯直径偏差不大于±0.01mm,管壁厚度小于0.1mm时,管坯直径偏差不大于0.003mm;
(9)焊接:沿管坯长度方向,对管坯两个边对接缝进行连续焊接成一个无限延长的管子,焊缝的最小厚度不低于壁厚,最大厚度高出内壁表面不超过0.02mm,高出外壁表面不超过0.03mm,焊缝宽度为厚度的4~8倍;
(10)保温:将焊接成型的管子置于1200℃~180℃温度区域内进行0.3分钟~1分钟时间的保温式降温,消除管子焊接的影响;
(11)探伤打标记:对管子焊缝及周身,采用自动探伤发现缺陷自动打标记;
(12)校圆定径:对管子进行校正圆度,并定型直径尺寸,确保管子直径尺寸的圆度及尺寸公差;
(13)盘卷:将合格的管子,在盘料架上盘制成逐层缠绕的盘管卷,以便后道开卷分检使用。
本发明超薄合金材料软管采用了个别主元素大剂量和多种有益主元素多数量小剂量之配方工艺,满足了超薄管的焊缝性能要求。这种一次性成型的超薄合金材料软管达到实用价值的管壁厚度0.04至0.2mm,且其性能解决了铜管材性能不足所产生的问题,耐氯离子性大于100ppm,比铜材抗腐蚀性提高约50%以上,对抗腐蚀性提高2~5倍,强度提高约一倍,延性近同于铜材,热功率高于现有结构的铜管材。是一种可替代现有铜质管,且性能优于现有铜质管,能满足各种空调、制冷设备使用的散热高效化管材。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一种管壁厚度为0.12mm、管直径Φ5.3mm的超薄合金材料软管及其制造方法。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陈卫东,未经陈卫东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074946.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向限动件表面施加硅树脂层的设备
- 下一篇:机动车辆的通风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