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光源组件及包括光源组件的背光模组无效
申请号: | 200710074806.5 | 申请日: | 2007-06-01 |
公开(公告)号: | CN101315484A | 公开(公告)日: | 2008-12-03 |
发明(设计)人: | 朱源发 | 申请(专利权)人: | 富士迈半导体精密工业(上海)有限公司;沛鑫半导体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2F1/13357 | 分类号: | G02F1/13357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01600上海市松江区***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光源 组件 包括 背光 模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光源组件及包括所述光源组件的背光模组。
背景技术
液晶显示屏等被动式发光器件需要提供专门的背光模组作为平面光源。背光模组一般包括光源以及导光板,导光板将光源发出的光进行分散、混合得到分布均匀的平面光。常用的光源包括冷阴极荧光灯,而近年来由于固态光源技术例如发光二极管的发展,固态光源已逐渐在取代冷阴极荧光灯。
光源通常安装在导光板的侧边或底面上,但无论以何种方式安装,在光源与导光板之间都存在间隙。由于光源的外壳以及导光板通常都是由折射率远大于空气折射率的的固体材料构成,因此光线从光源发出到进入导光板内的过程中在两个界面上具有明显的反射与折射作用。光的反射会造成光的浪费,而折射会影响光场的分布。对于固态光源而言,还往往发生光源内部的全反射现像,严重影响出光效率。
若将光源与导光板制作成直接接触式,则可解决上述问题,然而由于光源外壳与导光板均为固体材料,其接触面间之缝隙将造成不可预期的光干涉现像。使得导光板对于光场的控制更加困难。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可减少光源与导光板之间光线折射与反射的光源组件,及包括所述光源组件的背光模组。
所述光源组件包括至少一个光源,至少一个导光板,所述光源包括出光部,所述光源组件还进一步包括一透光填充层,所述透光填充层中混有荧光粉,所述透光填充层填满所述出光部与所述导光板之间的空隙。所述出光部的折射率为nL,所述透光填充层的折射率为nF,所述导光板的折射率为nG,且nL≤nF≤nG。
所述背光模组包括光源组件、反射板、及扩散片,所述光源组件包括至少一个光源,至少一个导光板,所述光源包括出光部,所述光源组件还进一步包括一透光填充层,所述透光填充层中混有荧光粉,所述透光填充层填满所述出光部与所述导光板之间的空隙。所述出光部的折射率为nL,所述透光填充层的折射率为nF,所述导光板的折射率为nG,且nL≤nF≤nG。所述扩散片设置在所述导光板的出光面,所述反射板与所述扩散片相对设置且分设于所述导光板之两侧。
所述的光源组件及背光模组中,透光填充层填满在出光部与导光板之间的空隙,可以降低出光部出射的光线入射导光板时的反射及折射,可减少光线反射折射损失,且光线进入导光板时的发散角增高,使导光板的混光更加容易,可有效改善导不板内的光场分布。
附图说明
图1是第一实施例的光源组件结构示意图。
图2是第二实施例的光源组件结构示意图。
图3是包括第一实施例的光源组件的背光模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阅图1,第一实施例的光源组件10包括光源12、透光填充层14及导光板16。光源12可为固态光源如发光二极管,其包括出光部122。透光填充层14填充在出光部122与导光板16之间的空隙内。
出光部122可为光源12的封装外壳,或者形成在光源12封装外壳上的出光结构。具有较高透明度的材料均可选用,如玻璃,硅胶,透明硅橡胶或者透明树脂如环氧树脂等。透光填充层14的厚度使得其可以填满出光部122与导光板16之间的空隙即可,其材质可为透明柔软的材料,例如硅胶,透明硅橡胶、聚氨脂树脂、聚氯乙烯或高粘滞系数的透明液体如有机硅油、高级醇及其酯类化合物等。高级醇指碳原子数大于5的醇类。导光板16可为透明的平板或楔形板,其材质可为玻璃,聚丙烯酸酯、聚甲基丙烯酸酯等。
出光部122的折射率为nL,透光填充层14的折射率为nF,导光板16的折射率为nG,选择出光部122、透光填充层14及导光板16的材质,使nL≤nF≤nG。优选的,选择折射率基本相同的出光部122、透光填充层14及导光板16。此时出光部122出射的光线在进入导光板16的过程中反射及折射损失最低。当出光部12与导光板16的折射率不同时,优选的,选择透光填充层14的材料质使其折射率此时出光部122出射的光线在进入导光板16的过程中反射及折射损失最低。透光填充层14内可以混进荧光粉,从而当出光部122发出的光线透过透光填充层14时可进一步激发荧光粉发光,可以提高光线的发散角度从而提高光的均匀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富士迈半导体精密工业(上海)有限公司;沛鑫半导体工业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富士迈半导体精密工业(上海)有限公司;沛鑫半导体工业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074806.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