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温拌沥青混合料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0710074468.5 | 申请日: | 2007-05-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1302348A | 公开(公告)日: | 2008-11-12 |
发明(设计)人: | 何唯平;赵欣平;高云龙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市海川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深圳海川工程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8L95/00 | 分类号: | C08L95/00;C08K3/00;C08J3/00;E01C7/1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18040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沥青 混合 料及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沥青混合料,尤其涉及一种温拌沥青混合料。
本发明还涉及一种温拌沥青混合料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热拌沥青混合料(简称HMA)以其优良的性能而被广泛应用于道路建设, 但是,热拌沥青混合料的制备程序冗长,设备损耗大,且其对温度要求高(一 般为170-180℃),燃料消耗大,CO2、粉尘等有害物质的排放量大。我国作为《京 都协议书》的签约国,未来将承担巨额降低CO2排放量任务和巨大的考验,减 少空气污染、降低CO2排放量、节约能源是关系到我国国计民生的重大课题。 因此,热拌沥青混合料的发展受到限制。
温拌沥青混合料(Warm Mix Asphalt,简称WMA),是一种高节能低排放 环保型材料,由美国Shell和挪威Kolo Veidekke公司于1995年联合研制成功, 在2000年国际会议上首次发布后,日本和欧洲等国开始大量使用WMA,2001 年WMA的使用量达8000t,2002年增长到15000t,2003年就高达30000t。从 WMA使用量的大幅提高上,就可以看出WMA的发展趋势。因此,温拌沥青混 合料WMA及其制备方法为今后的道路建设的一种需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克服上面所述的技术缺陷,降低燃料的消 耗、降低CO2与粉尘等有害物质的排放、简化制备程序,提供了一种温拌沥青 混合料及其制备方法。
为了解决上面所述的技术问题,本发明采取以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提供一种温拌沥青混合料,包括沥青、矿料和温拌沥青改性剂,其 重量配比分别为:
矿料为90-96%;
沥青为2-5%;
温拌沥青改性剂为2-5%。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如上面所述的温拌沥青混合料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 步骤:
A、制热沥青:将沥青加热及脱水,并加热至130~140℃;
B、制热矿料:将矿料加热至140~155℃;
C、拌合:将重量百分比分别为90-96%和2-5%的热矿料与热沥青投入拌合 缸进行拌合,拌合时间T1为5-30秒;
D、加改性剂并拌合:C步骤拌合后,加入重量配比为2-5%的温拌沥青改 性剂进行拌合,拌合时间T2为5-30秒,制得温拌沥青混合料。
其中,作为一种优选方案,C步骤所述的拌合时间T1为20-30秒;D步骤 所述的拌合时间T2为20-30秒。
根据路面的要求,硬沥青在25℃的针入度应在10~100(0.1mm)之间,作 为结合料,这种沥青粘度较低,因此,它能在相对较低的温度下全面地覆盖矿 料,与矿料进行充分地结合,形成稳定均匀的沥青混合料。其矿料级配、混合 料的配合比设计、拌和设备等可以完全参照热拌沥青混合料的相关方法与规定。
本发明所述的温拌沥青混合料的制备方法,具有如下优点:①能够减少燃 料的消耗,与HMA相比大约能节约30%,从而节约能源;②WMA能够减少 CO2、粉尘等有害物质的散发,从而降低对环境的破坏和对施工人员的健康危害; ③能够简化混合料的生产程序,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而且其生产和摊铺压实 的设备采用普通热拌混合料的设备即可(可能需要做些很小的调整),减少成本; ④能更稳定地储存更长的时间,便于储存性生产;⑤由于低温混合,温拌沥青 混合料能延长铺设季节。本发明所述的温拌沥青混合料,用其来铺筑高等级路 面,具有良好的路面性能,工艺简单、生产设备要求低、使用方便,利于推广, 可大大节省工程造价,具有很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符合绿色生态和可持 续发展的特点。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根据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详细说明:
其中,矿料成份在各级孔径筛子的通过率如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市海川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深圳海川工程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深圳市海川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深圳海川工程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074468.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