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检测装置及其检测方法无效
| 申请号: | 200710074378.6 | 申请日: | 2007-05-18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308183A | 公开(公告)日: | 2008-11-19 |
| 发明(设计)人: | 孙春生;毕庆鸿 | 申请(专利权)人: | 富葵精密组件(深圳)有限公司;鸿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G01R31/02 | 分类号: | G01R31/02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518103广东省深圳***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检测 装置 及其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检测装置及其检测方法,特别是指一种自动化检测软性电路板尺寸的检测装置及其检测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手机、数码相机与摄像机等消费性电子产品逐渐走向普通大众。这些消费性电子产品具有轻、薄、短、小的特点。在这些消费性电子产品中,软性电路板是一个不可缺少的关键部件。
软板是软性电路板(Flexible Printing Circuit:FPC)简称,它以具有可挠性基材制成之印刷电路板,因其具备可挠性,可在有限空间及特殊形状的产品中进行三度空间立体配线,使产品符合轻、薄、短、小之需求,因此广泛应用在笔记本电脑、手机、液晶显示器、数码相机等消费性电子产品。传统的检测软性电路板的方式都是以人工检测的方式来进行逐个软性电路板尺寸的缺陷检测,这种方式劳动强度大、生产效率低下,而且会造成人为的误判将不良品流入客户端。
随着电子产业组件的小型化与细线化,再加上生产线速度的需求也愈来愈快,人工检测已无法兼顾品质与速度的要求,所以使用自动化检测装置的需求也随之增加。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装自动化检测软性电路板尺寸的检测装置及其检测方法。
为实现上述内容,提供一种检测装置及其检测方法,用以检测产品的尺寸是否合格,其包括:一自动输送装置,用以输送所述产品;一视觉系统,所述视觉系统用于分析判断所述产品的尺寸是否合格并输出一控制信号;一可编程逻辑控制器以及一产品放置盒,所述产品放置盒设有一良品放置区与一不良品放置区,所述可编程逻辑控制器接受从所述视觉系统输出的控制信号并根据所述控制信号控制所述产品放置盒移动,以使所述产品对应进入所述良品放置区或者不良品放置区。
一种检测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通过一自动输送装置以自动输送产品;通过一视觉系统分析判断产品是否为良品,并发出信号给一可编程逻辑控制器;所述可编程逻辑控制器接受信号并根据所述信号控制一产品放置盒移动以使所述产品落入产品放置盒内对应区域。
在所述检测装置及其检测方法中,由于通过自动化检测产品尺寸,不但提高了检验精度,而且降低了劳动强度,降低了成本,从而杜绝因人为的误判将不良品流入客户端,并且实现了工厂生产线自动化及提升检测产品的工作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软性电路板检测装置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软性电路板检测方法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软性电路板检测装置及其检测方法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如图1所示,该软性电路板检测装置100用于自动化检测软性电路板60尺寸是否合格,其包括一自动输送装置10、一个用以检测软性电路板60尺寸的电容耦合器件视觉系统(CCD视觉系统)20、一个真空泵30、一个产品放置盒40及一个可编程逻辑控制器50。
该自动输送装置10可以通过该可编程控制器50来控制,其具有一皮带12,该皮带12中间开设有若干个呈线性排列且具有一定间隔的穿孔(图未显示)。
该CCD视觉系统20包括:一个处理运算分析的运算器21、一台摄影机23、一显示器25、一个蜂鸣器27以及一光源29。该摄影机23具有一电容耦合器件(Charge Coupled Device:CCD)。
该真空泵30通过该可编程控制器50来控制运行,该真空泵30配置有一真空盒32与一连接管34。该连接管34可为一软管,其一端连接真空盒32,另一端连接该真空泵30。该真空盒32设置在该摄影机23与该皮带12的穿孔的下方。
该产品放置盒40设置在该自动输送装置10的一端,该产品放置盒40上具有一与之相连接的气缸(图未显示),该产品放置盒40可通过该可编程控制器50控制该气缸以移动该产品放置盒40,该产品放置盒40上设有良品放置区42与不良品放置区44。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富葵精密组件(深圳)有限公司;鸿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富葵精密组件(深圳)有限公司;鸿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074378.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