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离合器壳体及离合器有效
申请号: | 200710073458.X | 申请日: | 2007-03-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1260911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9-10 |
发明(设计)人: | 秦丽军;陈广全;黄克成 | 申请(专利权)人: |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D13/58 | 分类号: | F16D13/58;F16D13/72 |
代理公司: | 深圳创友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陈俊斌 |
地址: | 518119广东省深***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离合器 壳体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离合器结构,特别涉及离合器壳体结构。
【背景技术】
离合器壳通常为一钟型金属铸件,用来连接发动机和变速器。现在大多数的离合器壳都和变速器箱体做成一体,它用来容纳离合器总成并支撑变速器。由于离合器工作过程中从动盘(摩擦盘)会不断的磨损,产生很多磨屑,这些磨屑需要及时排出离合器壳外,否则会影响离合器的性能,最终甚至导致离合器损坏;从动盘摩擦会产生很高的温度,而高温会使离合器工作的稳定性大大下降,寿命缩短,所以离合器壳内的热量应及时散发出去,降低离合器壳内温度;变速箱长期使用后,会有少量润滑油通过主轴输入端油封渗入离合器壳内,也应排出壳外,以免影响离合器性能;另外,离合器壳接合面是非密封面,如果外界水分沿接合面渗入离合器壳内,也应排出壳外。目前所见离合器的壳体,一般都没有设计能够排出磨屑和油液的结构,有个别在底部设计了简单的直孔,能够起到排出磨屑、排出油液和通风散热的作用,但是这种结构也使外界的杂质很容易进入离合器壳体内,影响离合器性能。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首先,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易实现、低成本、大幅度优化性能、延长使用寿命的离合器壳体。
同时,提供一种大幅度优化性能、延长使用寿命的离合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出了一种离合器壳体,包括内壁、外壁、孔道,所述孔道贯通所述内壁、外壁;所述孔道整体呈“Y”形或近似“Y”形,于所述外壁设置有一个开口,于所述内壁设置有两个开口。
上述的离合器壳体,所述孔道包括外孔道、中间孔道、左内孔道、右内孔道;所述外孔道一端开口于所述外壁,另一端与所述中间孔道中部相接;所述中间孔道的二端分别与所述左内孔道、右内孔道相接;所述左内孔道、右内孔道分别开口于所述内壁。或所述孔道包括外孔道、左内孔道、右内孔道;所述左内孔道、右内孔道分别开口于所述内壁,相接成“V”形或近似“V”形;所述外孔道一端开口于所述外壁,另一端与所述“V”形底部相接;所述外孔道、左内孔道、右内孔道整体相接成“Y”形。
优选地,上述的离合器壳体,相对于所述左内孔道或右内孔道,所述外孔道的长度较短。相对于所述左内孔道或右内孔道,所述中间孔道的长度较长;所述左内孔道、右内孔道相对于所述外孔道的延伸方向略外倾或平行,使所述内壁的开口距离相对较远。所述中间孔道和内孔道、右内孔道相接处采用圆弧形过渡。所述中间孔道正对所述外孔道的一侧内壁形成挡尘壁,该挡尘壁与所述外孔道相垂直或近乎垂直。
同时,本发明提出了一种离合器,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包括内壁、外壁、用于通风散热的孔道,所述孔道贯通所述内壁、外壁;其特征是:所述孔道整体呈“Y”形或近似“Y”形,于所述外壁设置有一个开口,于所述内壁设置有两个开口。
上述的离合器,所述孔道包括外孔道、中间孔道、左内孔道、右内孔道;所述外孔道一端开口于所述外壁,另一端与所述中间孔道中部相接;所述中间孔道的二端分别与所述左内孔道、右内孔道相接;所述左内孔道、右内孔道分别开口于所述内壁。或所述孔道包括外孔道、左内孔道、右内孔道;所述左内孔道、右内孔道分别开口于所述内壁,相接成“V”形;所述外孔道一端开口于所述外壁,另一端与所述“V”形底部相接;所述外孔道、左内孔道、右内孔道整体相接成“Y”形。
优选地,上述的离合器,相对于所述左内孔道或右内孔道,所述外孔道的长度较短。相对于所述左内孔道或右内孔道,所述中间孔道的长度较长;所述左内孔道、右内孔道相对于所述外孔道的延伸方向略外倾或平行,使所述左内孔道、右内孔道于所述内壁处的开口距离相对较远。所述中间孔道和内孔道、右内孔道相接处采用圆弧形过渡。所述中间孔道正对所述外孔道的一侧内壁形成挡尘壁,该挡尘壁与所述外孔道相垂直或近乎垂直。
由于本发明采用以上的技术方案,带来了如下的有益效果:
本发明于离合器壳体增设的孔道结构,使得离合器在工作过程中产生的磨屑、以及在某些情况下渗漏的少量润滑油、水能够顺利的排出,并且孔道具有良好的通风散热效果,同时能够有效地阻止外界杂质的进入。
本发明的孔道结构设计充分考虑了箱体设计上的可行性,不需要增加成本,容易实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073458.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插拔式全光纤激光操作平台
- 下一篇:浅层地震勘探震源锤击垫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