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养血定喘丸无效
申请号: | 200710070849.6 | 申请日: | 2007-08-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1129745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2-27 |
发明(设计)人: | 王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王军 |
主分类号: | A61K36/8966 | 分类号: | A61K36/8966;A61K9/20;A61P11/0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5200江苏省吴江市远东***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养血 定喘丸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治疗因气血虚弱、肺气不利所致的气喘、心悸、自汗恶风等症状的药膳组合及制备方法,尤其是养血培元、降气定喘的丸剂。
背景技术
目前治疗因气血虚弱、肺气不利所致的气喘、心悸、自汗恶风等症状的药物,大多为西药,在患者使用过程中很多都会带来一定的毒副作用,疗效甚微,解决不了患者的实际病痛,结果使患者状况更差,生活质量下降,危及生命;一般的生物制剂治疗效果反复,药物依赖性大,对肝损害大,长期使用易导致心脑肾损害、免疫力下降等,致使各种机会性感染,不能更好地为患者减轻痛苦;也有少数药效比较好的配方及成剂,但成药的服用方式药效吸收差,达不到有效治疗的目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任务是提供一种服用方便、无副作用、治疗效果好的丸剂。
一种用于治疗因气血虚弱、肺气不利所致的气喘、心悸、自汗恶风等症状的丸剂,由多种中药成分组成,所提供的技术方案是:取肉桂、人参、陈皮、五味子各5克,当归、紫苏各10克,杏仁、款冬花、白果各5克,贝母3克,将药材炮制称重配齐后,粉碎为粗粉,铺置于混合槽内,低温干燥后,再粉碎为细粉、筛分,取炼蜜与药粉搅拌混合,蜜温为90℃,捏合、制丸、干燥、冷却,瓶装或铝塑泡膜包装所得的养血定喘丸。
为实现本发明所提供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将药材炮制合格,称重配齐;
2、粉碎与混合:将所选药材粉碎为粗粉,铺置于混合槽内,混合均匀,低温干燥,粉碎为细粉,筛分;
3、制丸:取炼蜜与上述药粉搅拌混合,蜜温为90℃,捏合、制丸、干燥;
4、包装:干燥后经冷却,瓶装或铝塑泡膜包装;
当归味甘、辛,性温,主要药理作用如下:
★甘温质润,为补血要药,用于心肝血虚,面色萎黄,眩晕心悸等。
★既能补血、活血,又能调经,为妇科要药,用于血虚或血虚而兼有瘀滞的月经不调,痛经,经闭等症。
★补血活血,又兼能散寒止痛,用于血虚,血滞而兼有寒凝,以及跌打损伤,风湿痹阻的疼痛证。
★既能活血消肿止痛,又能补血生肌,为外科痈疽疮疡常用。
★养血润肠通便,用于血虚肠燥便秘。
贝母清热润肺、止咳化痰,具有平喘、镇咳、降压、抗溃疡的作用。
杏仁清热润肺、化痰止咳、润肠通便,能够防治癌症、驱虫、通便、抗菌。
白果止咳平喘、杀虫消毒,有抗菌、消炎的作用。
紫苏散寒解表、理气宽中,具有抗病毒、促进胃肠蠕动、解热、镇静、抗凝血、防治癌症的作用。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它不用吃药、打针,也不用住院治疗,服用方便,且制药成本低,比西医常用的药物疗法使患者满意率提高了30%,治愈率达到20%,有效率在90%以上,未发现有任何毒副作用,尤其是对治疗因气血虚弱、肺气不利所致的气喘、心悸、自汗恶风等症状疗效显著;除此之外,本发明还可作为保健的常用药膳,具有养血培元、降气定喘的功效,适合四季服用,无副作用,有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具体实施方案
实际制药中,可取肉桂、人参、陈皮、五味子各5克,当归、紫苏各10克,杏仁、款冬花、白果各5克,贝母3克,将药材炮制称重配齐后,粉碎为粗粉,铺置于混合槽内,低温干燥后,再粉碎为细粉、筛分,取炼蜜与药粉搅拌混合,蜜温为90℃,捏合、制丸、干燥、冷却,瓶装或铝塑泡膜包装所得的养血定喘丸,也可加入养血活血的赤芍8克入药。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内容作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一
配伍为:肉桂、人参、陈皮、五味子各5克,当归、紫苏各10克,杏仁、款冬花、白果各5克,贝母3克。
制备方法:
1、将药材炮制合格,称重配齐;
2、粉碎与混合:将所选药材粉碎为粗粉,铺置于混合槽内,混合均匀,低温干燥,粉碎为细粉,筛分;
3、制丸:取炼蜜与上述药粉搅拌混合,蜜温为90℃,捏合、制丸、干燥;
4、包装:干燥后经冷却,瓶装或铝塑泡膜包装;
实施例二
配伍为:肉桂、人参、陈皮、五味子各5克,当归、紫苏各10克,杏仁、款冬花、白果各5克,贝母3克,赤芍8克,其制备方法同实施例一。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王军,未经王军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070849.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