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结肠菌群降解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有效
申请号: | 200710070812.3 | 申请日: | 2007-08-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1134785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3-05 |
发明(设计)人: | 姚善泾;王明君;林东强;关怡新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大学 |
主分类号: | C08B37/08 | 分类号: | C08B37/08;C08B15/00;A61K47/36 |
代理公司: | 杭州求是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张法高 |
地址: | 310027***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结肠 降解 材料 及其 制备 方法 用途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结肠菌群降解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背景技术
结肠靶向给药系统需要选择适宜的载体材料或相关技术,将药物成分运送到人体回盲部位进行崩解或释放,从而使药物在结肠局部发挥疗效或经结肠吸收发挥全身治疗作用,而目前能够满足这一需要的材料还不多。
开展结肠靶向给药系统研究具有重要实际应用价值。首先,对于治疗炎性肠道疾病(IBD),如结肠炎、溃疡性结肠炎和Crohn症等肠病来说,一般口服给药不仅无法使药物以高浓度分散于作用部位,而且还有较大的副作用。如果采用结肠靶向给药技术将激素、抗感染药或其它类型药物运送到人体回盲部,使其在大肠释放并发挥药效,可提高药物的局部浓度从而改善治疗效果。其次,基因工程药物大多属蛋白质及多肽类药物,与合成的和天然的小分子药物比较,它们在体内过程及药效研究中都有其特殊性,在整个消化道系统中,结肠部位的蛋白分解酶浓度远小于消化道其它区段,而且药物在该部位停留时间较长(可达48小时以上),同时结肠壁对大分子穿透的阻力也比小肠小,有利于此类药物的充分吸收。因此结肠靶向给药无疑为蛋白多肽类药物口服给药提供了一个理想的吸收场所。再者,在治疗夜间发作的哮喘、心绞痛及关节炎等疾病中,药物在结肠缓慢释放,将发挥长效作用。另外,治疗直肠癌的药物采用结肠靶向给药技术,可以减少口服时化疗药对胃肠道的刺激,提高局部药物浓度从而改善疗效,还可以减少由于化疗药胃肠道吸收引起的全身毒性反应。对于一些杀肠虫药和结肠诊断试剂来说,结肠靶向给药也可以减少剂量和副作用。
在口服结肠靶向给药系统中,载体材料起着关键的作用,它在活性功能成分的释放、导向等方面具有决定性作用。理想的结肠靶向载体必须具备的条件是:(1)保护活性成分在经过胃和小肠时不被破坏或很少破坏;(2)药物成分可以在结肠释放,具有良好的靶向性;(3)整体材料的生物相容性好;(4)可生物降解,且降解产物也必须是生物相容的,无毒,易清除;(5)不与药物成分发生反应而改变其性质。
载体材料可根据作用方式主要有三种,pH依赖型、时间依赖型和菌群触发型,其中又以菌群触发型靶向性能最好,是目前研究的热点。被关注的菌群触发型结肠靶向载体材料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偶氮化合物,一种是多糖类化合物。1986年,Saffran等采用了苯乙烯(ST)、HEMA、交联剂4,4'-二乙烯偶氮苯或N,N'-二(β-苯乙烯磺酰基)-4,4'-二氨基偶氮苯合成了共聚物,将其用于包衣制成胰岛素和加压素的胶囊及小丸。经动物实验表明,上述制剂均在结肠部位被菌群降解而释出药物。但是偶氮类小分子化合物是一种强致癌物质,对人体的毒副作用比较大。
多糖类化合物为一类新开发的结肠靶向载体材料,目前关注较多。此类聚合物有多种衍生物,分子量范围宽,化学组成各异,多数具有毒性较低、生物降解性较好以及稳定性较高的优点。但这类化合物多为水溶性大分子,因此需要对其结构进行改造,在不削弱其靶向作用的前提下,提高其疏水性,以更有效地发挥作用。目前使用的主要方法是对载体材料进行包衣,但这种方法工艺复杂、在结肠内药物释放缓慢或在胃肠内有药物释放等缺点。而包衣材料本身也存在降解产物的生物相容性,对活性功能成分释放速度慢,无法避免上消化道出现药物成分泄露或在结肠内药物成分释放不完全等不足之处。
壳聚糖是氨基多糖,是一种带有正电荷的聚阳离子电解质,为甲壳质脱乙酰化的产物,近年来常被作为一种缓/控释材料。壳聚糖具有很好的物相容性,其分子中的糖苷键可被结肠酶降解,但是,壳聚糖易溶于酸,它无法正常通过人体胃部,不能作为结肠溶解的单一材料,因此,必须将壳聚糖进行修饰或其它处理。
NaCS(纤维素硫酸钠)是一种水溶性的纤维素衍生物,为带有负电荷的聚阴离子聚电解质。它是以纤维素为原料,硫酸和正丙醇的混合溶液为磺化剂,非均相法制备得到水溶性高取代度的纤维素硫酸钠。具体步骤如下:1)一定量浓硫酸中加入适量正丙醇,保持低温和搅拌,混合均匀,形成磺化剂。2)按一定比例把纤维素加入到磺化剂中,低温下反应,保持搅拌。3)反应结束后,固液分离,异丙醇洗涤,得到纤维素硫酸酯固体。4)在纤维素硫酸酯固体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边溶解边中和,调节pH到9,固液分离,去除固体,得到纤维素硫酸钠溶液。5)加入适量乙醇,沉淀出纤维素硫酸钠,经离心或过滤分离出纤维素硫酸钠沉淀。6)真空干燥,得到纤维素硫酸钠固体。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大学,未经浙江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070812.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细旦聚酯单板直纺技术
- 下一篇:导轮式长冲程节能抽油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