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精密药液过滤器用核孔滤膜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0710068918.X | 申请日: | 2007-05-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1104136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1-16 |
发明(设计)人: | 马建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伏尔特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D69/02 | 分类号: | B01D69/02;B01D69/06;B01D67/00;B01D71/50;A61M5/165 |
代理公司: | 杭州丰禾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王鹏举 |
地址: | 314500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精密 药液 过滤 器用 滤膜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医疗临床输液领域,尤其涉及精密药液过滤器用的核孔滤膜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输液疗法自十九世纪末应用于临床,具有操作简单、方便,疗效显著、快捷的特点,随着临床药学和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输液疗法已成为现代临床治疗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和方法之一,在现代临床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在我国,临床输液已极为普遍,一次性使用输液器每年使用量已达三十亿支。但输液疗法在具有极其优越性的同时,也有其非常不利的一面,主要表现在:药液中的不溶性微粒对人体的危害。输液时大量微粒进入血管,一些人会在输液时或输液后,出现红疹、瘙痒、肿胀等过敏反应,有的堵塞微循环发生肌细胞坏死;有的过敏症状在几天后才出现,也常被认为是其它疾病。还有潜藏在血管里的不溶性微在脑、肺、肾、肝、眼等处的小血管内引起堵塞,造成不同程度组织坏死和损伤,称为梗塞;由于微粒形成的静脉血栓影响着人们的微循环,使心脑血管病的发病率不断升高和年轻化。使人在几年或几十年后才出现中风、栓塞等疾病。
国内普通输液器只是针对于药液中20微米以上的微粒进行滤除,滤除率≥80%。对于直径6-10微米微粒的截留几乎没有作用,而成人的毛细血管一般为6-8微米、婴儿的毛细血管仅为3微米,因此输液不良反应与输液远期影响在所难免(比如皮肤红肿、产生静脉炎、脑动脉硬化等)。
现有的精密药液过滤器的滤膜一般采用普通的尼龙膜或纤维膜通过纤维的重复叠加形成,孔形不规则,孔径无法进行精确的分级,分布不均匀,在使用过程中容易产生纤维脱落,从而造成自污染;对药液中的吸附大,从而可能会影响到药物的正常疗效;由于孔径分布不均匀,相同有效过滤面积的膜材,其液体流量只有核孔滤膜的1/2,甚至更小。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精密药液过滤器滤膜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稳定性好、滤孔分布均匀、孔径均一、无自污染、流量好的精密药液过滤器用的核孔滤膜。
本发明还有一个目的是提供上述的核孔滤膜的制备方法。
为了实现第一个目的,本发明采用了以下的技术方案:
精密药液过滤器用核孔滤膜,核孔滤膜的基材膜选用聚碳酸脂,核孔滤膜由基材膜经过高能带电粒子辐照,然后敏化和蚀刻处理得到,核孔滤膜的孔径为0.2~10微米,核孔的密度为每平方厘米5×105~7×105个。本发明采用上述的核孔的密度主要原因是密度小于5×105时,影响液体流量,密度大于7×105时,影响滤膜的强度,做大孔径、大流量时,容易导致滤除率不合格。
作为优选,核孔滤膜的孔径为2~5微米。
为了实现第二个目的,本发明的精密药液过滤器用核孔滤膜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的步骤:
(1)辐照:将聚碳酸脂基材膜通过重离子串列式静电加速器,在基材膜上留下微孔,穿透孔密度为每平方厘米5×105~7×105个;
(2)敏化处理:在常温下放置一段时间,使微孔的边缘锐化;
(3)蚀刻:将敏化后的基材膜通过碱液槽,碱液的浓度为3~15mol/L浓度,浸泡温度为35℃~50℃,浸泡时间为1~20分钟;
(4)漂洗:将步骤(3)所得的基材膜漂洗,使PH值达到中性。
作为优选,上述步骤(3)蚀刻的碱液为NaOH溶液,浸泡温度为45±2℃,并尽量保持恒温,在溶液中浸泡的时间为7~8分钟。
作为优选,上述步骤(2)敏化处理的时间为30~45天。
作为优选,上述步骤(4)漂洗后上述经过超声洗膜机精洗,精洗步骤包括去离子水浸泡、超声波清洗和注射用水喷淋。
本发明的核孔滤膜有益效果如下:
a.核孔滤膜采用聚碳酸酯薄膜(PC)为基材,具有非常好的化学和生物稳定性。
b.核孔滤膜具有规则的几何状孔形,分布均匀。
c.核孔滤膜孔径均一,可以进行精确测量,因此可以对微粒进行精确分离。
d.核孔滤膜在使用过程中本身不会产生异物脱落,也无杂质迁移到滤液中,因而不会对药液产生污染。
e、核孔滤膜的吸水性极小,在使用过程中,孔径不会改变,对药液中的细小分子吸附性很低,不会影响药液的有效成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伏尔特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未经浙江伏尔特医疗器械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068918.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吸收制品扣紧装置
- 下一篇:用于制备3-甲基丁-1-烯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