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路用人造沥青及其制备方法无效
| 申请号: | 200710068904.8 | 申请日: | 2007-05-22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054451A | 公开(公告)日: | 2007-10-17 |
| 发明(设计)人: | 杨林江 | 申请(专利权)人: | 杨林江 |
| 主分类号: | C08L21/00 | 分类号: | C08L21/00;C08L91/00;C08K5/372;E01C7/30;C08L23/00;C08L25/06;C08L27/06;C08K5/09;C08K3/26 |
| 代理公司: | 浙江翔隆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戴晓翔 |
| 地址: | 312044浙江省绍***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人 沥青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路用人造沥青及其制备方法,属道路建设材料的制造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经济的高速发展,对交通建设事业提出了高要求:道路要四通八达,而且能够胜任高速度、重轴载、大流量。新建道路,需要大量的沥青作为粘结料,维修更是长期的任务,对沥青提出了永恒的要求。而沥青来源于石油,石油是不可再生的资源,藏量虽巨但有限。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路用人造沥青及其制备方法,以废橡胶、工业油脂为基料,用渗透剂协同油脂中的轻质组分渗入橡胶微粒中,促使橡胶微粒溶胀,通过再生活化剂的作用,在外力影响下,使C-S键断裂,破裂硫化橡胶的交联网状结构,使橡胶线型分子链获得自由活动能力,为均匀地溶于油脂打下基础的机理。
本发明为路用人造沥青,其特征在于包括废橡胶粉,废塑料,工业油脂,无机填料,橡胶再生活化剂,渗透剂等,各组分的组成按重量百分比分别为:废橡胶粉30~50%,废塑料2~30%,工业油脂30~60%,无机填料0~30%,橡胶再生活化剂0.05~0.15%,渗透剂0.05~0.15%,各组份的重量百分比总和为100%。
所述的废橡胶粉可为轮胎或其他橡胶制品废弃物除去骨架材料后经粉碎而成的粉状物,是本发明所述路用人造沥青的基本材料。
所述的废塑料可为聚乙烯,聚丙烯,聚苯乙烯,聚氯乙烯废弃物的一种以上,主要作用是根据道路具体使用的环境条件和交通要求,调整本发明所述路用人造沥青的动力粘度。
所述的工业油脂可为石油经提取轻油后剩余的重油或渣油,其主要成分为芳烃及饱和烃,作为反应载体,作用是增容和提高本发明所述路用人造沥青在施工应用过程中高温下的流动性。
所述的无机填料可为轻质碳酸钙或重质碳酸钙,粉煤灰,其主要作用是在兼顾经济性的前提下,根据道路具体使用的环境条件和交通要求,调整本发明所述的路用人造沥青的动力粘度。
所述的橡胶再生活化剂可为2,2-二硫化双(6-叔丁基对苯酚)(通常称420),其主要作用是软化、松散硫化状态的废橡胶结构。
所述的渗透剂可为2-羟基乙酸,其主要作用是提高硫化状态废橡胶粉的溶胀速度。
本发明所述路用人造沥青的制备方法为:在混合罐中先将废橡胶粉缓慢输入加热的工业油脂中,随即缓慢投入橡胶再生活化剂和渗透剂,进行混合溶胀,然后缓慢投入废塑料,融溶混合均匀后,再缓慢投入无机填料,继续混合均匀后,出罐灌装。
所述废橡胶粉,橡胶再生活化剂,渗透剂溶于工业油脂的温度可为150~190℃,混合溶胀时间为20~60min。
所述废塑料,无机填料的投入温度可为170~220℃,融溶混合时间为20~40min。
本发明具有如下突出优点和积极效果
1、配方与工艺合理,利用大量存在的橡胶、塑料类高分子废料和工业油脂作主要原料,通过合理的制作工艺和有效反应,促使硫化状态的废橡胶粉在高温下受渗透剂、橡胶再生活化剂的协同作用,在工业油脂中充分溶胀、软化而松散,通过外力的辅助,均匀地溶入工业油脂中,并与相继投入融化的废塑料和无机填料均匀混合,形成体系均一的路用人造沥青,作为粘结料替代石油沥青用于道路的新建和维修,一方面节约了大量不可再生的石油资源,另一方面回收利用了难以降解、严重危害生态环境的废弃物。
2、根据橡胶和塑料的固有技术特征,按产品使用场合的气候条件、交通条件、地理条件、道路等级和结构类型的不同要求,可以通过调整配合比,分别获得具有不同技术特点和路用性能指标的人造沥青,达到在各种使用条件下均能延长道路使用寿命的目的。
3、制备过程中由于部分轻质油分挥发所产生的少量烟气可引入加热锅炉进风口在炉膛中被烧掉,无其他废气、废液、固体废物产生。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本发明3个实施例的具体配比和制备方法列表如下,以进一步说明本发明的优异性能。但本发明不局限于下述实施例,在实际应用时,可根据不同性能要求及使用场合,选择下述实施例中的不同配比,或除下述各实施例以外的不同配比,但均不以任何形式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由上述实施例制得的路用人造沥青的技术经济指标如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杨林江,未经杨林江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068904.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