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磷矿石单段闭路磨矿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710065825.1 | 申请日: | 2007-04-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1053853A | 公开(公告)日: | 2007-10-17 |
发明(设计)人: | 张应虎;周云刚;李斌;陈树林;张勋忠;李伟;刘红 | 申请(专利权)人: | 云南云天化国际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2C17/00 | 分类号: | B02C17/00;B02C23/08 |
代理公司: | 云南协立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谢嘉 |
地址: | 650309云南省安宁市草铺*** | 国省代码: | 云南;5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磷矿石 闭路 磨矿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磷矿加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磷矿石单段闭路磨矿方法。
背景技术
作为湿法磷酸的主要原料,磷矿浆的生产方法主要有两种:传统的开路磨矿方法,因所得矿浆中含有许多较大的磷矿石颗粒,不仅造成磷矿石资源的浪费,还加剧了生产设备和管道的磨损。新近出现的棒磨与球磨相结合的两段闭路磨矿工艺,虽然较好地解决了磷矿石欠磨(磨不细)的问题,但由于存在投资大、占地广、动力消耗高等问题,应用前景并不理想。如何有效解决磷矿浆过磨(磨得过细)和欠磨(磨不细)的问题,提高下游磷酸生产的磷收率,减缓矿浆对设备、管道的磨损,研究和寻找一种投资省、能耗低、占地少的磨矿工艺,已成为现有技术中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克服上述方法的局限性,提供一种磷矿石单段闭路磨矿方法,解决磷矿浆过磨和欠磨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通过下述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除非另有说明,本发明中所采用的百分数均为质量百分数。
一种磷矿石单段闭路磨矿方法,其工艺特征为:将磷矿石送入球磨机中研磨,排出的矿浆由砂浆泵送入分级机进行分级;分级后的粗粒矿浆返回球磨机进行再次研磨,而细粒矿浆进入浓密机,经浓密后即得到所需的矿浆。
其中,作为原料的磷矿石其粒径≤25mm。
所述的球磨机优选长筒球磨机,分级机优选斜板分级机。
球磨机排矿浓度设定为35%~55%。
分级机上部出料矿浆浓度设定为15%~20%。
浓密机底流矿浆浓度设定为60%~65%。
浓密机底流矿浆细度设定为-100目≥80%,-35目≥100%。
球磨机进料量设定为80~150t/h。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1、通过调节进入球磨机的水量大小,使球磨机排矿浓度维持在35%~45%,即可控制矿浆过磨和欠磨问题,操作简便;
2、该方法的实施能显著提高湿法磷酸生产的磷收率,延长设备、管道的使用寿命,降低湿法磷酸的生产成本;
3、原矿经一次研磨即能得到合格的产品,分级后的粗粒矿浆经再次研磨后重新进入生产流程。此种单段、闭路的处理思路,工艺简便且易于操控;
4、该方法不仅占地少、投资省,且分级设备无能耗、磨损小、易调节。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工艺流程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但它们不是对本发明的限定。
实施例1
如附图所示,粒径≤25mm的磷矿石经均化配矿后由带式输送机送入料仓,再经电子皮带称计量后送入MQY3690型长筒球磨机中研磨。来自工艺水总管的工艺水从球磨机头部注入球磨机中,溢流水槽中的清水由溢流水泵分别泵送至球磨机和分级机。研磨所得的矿浆自磨尾排出,由卧式砂浆泵送入KMLF-120/55型斜板分级机,在分级机内经循环水稀释后进行矿浆分级。分级后的细粒矿浆自流到HDNM-17型浓密机进行浓密,而粗粒矿浆返回长筒球磨机再次研磨。浓密机排出的清水进入溢流水槽循环使用,而底流矿浆则由矿浆泵送入成品矿浆槽,用于湿法磷酸生产。其中,球磨机排矿浓度设定为35%,分级机上部出料矿浆浓度设定为15%,浓密机底流矿浆浓度设定为60%,浓密机底流矿浆细度设定为-100目≥80%,-35目≥100%(即全部过35目筛),球磨机进料量设定为120t/h。
实施例2
重复实施例1,有以下不同点:球磨机进料量设定为80t/h,球磨机排矿浓度设定为35%。
实施例3
重复实施例1,有以下不同点:球磨机进料量设定为135t/h,球磨机排矿浓度设定为40%。
实施例4
重复实施例1,有以下不同点:球磨机进料量设定为150t/h,球磨机排矿浓度设定为45%。
实施例5
重复实施例1,有以下不同点:分级机溢流矿浆浓度设定为20%。
实施例6
重复实施例1,有以下不同点:浓密机底流矿浆浓度设定为65%。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云南云天化国际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云南云天化国际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065825.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