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可激光标记的聚酰胺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0710063073.5 | 申请日: | 2007-01-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1230190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7-30 |
发明(设计)人: | 王小兰;张师军;张薇;张丽英;李魁;邵静波;吕芸;尹华;吕明福;张浩;陈力;刘涛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化工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C08L77/00 | 分类号: | C08L77/00;C08K9/02;C08L21/00;C08L33/08;C08K3/22 |
代理公司: | 北京思创毕升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韦庆文 |
地址: | 100029***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激光 标记 聚酰胺 组合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可激光标记的聚酰胺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具体涉及一种可在浅色背景上形成深色印标的聚酰胺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在几乎所有的工业部门中,在生产物品上贴标签变得越来越重要。例如,经常需要在物品上注明生产日期、有效日期、条形码、公司的商标、系列号等。
目前,在物体上印上标记的技术方法很多,如丝网印刷和转移印刷、凹凸印、压印、油墨印等都是众所周知的印刷技术。这些印刷方法属于表面印刷,这就意味着由于机械损伤、摩擦作用、化学作用及类似作用使得所得到的识别标识变得很难辨认,并且这种印刷方法很难应用于曲面或者网纹表面,而且所需的特殊加工费用增加了产品的总体成本。
采用激光系统来标记物体的好处也是众所周知的:无接触性、高速性和灵活标记性。激光标记方法是这样的过程:使用激光,通过以激光照射目标物表面,将文字、图形和符号、条形码或图像放置在表面上或表面下。激光标记允许标记处于物体表面上或表面下,标记位于物体表面下有利于标记去除变得困难和防伪。另外,激光标记技术还可以快速将图形标志如条形码记录在非平面的表面上,使得标记的灵活性增加。由于激光标记的标志是记录在物品本身内,因此持久耐磨。激光印标的精密度大,这满足了在甚至更小的塑料或金属制件上印制大量数据的发展需要。例如,数据密度10倍于传统条形码的二维条形码已经被研究出来,与以前的条形码相比,印制二维条形码要求更精确、更清晰。激光印标能够满足这些要求,在0.001英寸的范围内,点的尺寸和位置可以重复——这些性能是压印或油墨印刷机难以实现的。从保护环境的角度出发,激光印标占有很大的优势。激光标记无需油墨,也不需要油墨印标技术那样的高强度能量干燥过程,它提供长效的应用;并且它是无溶剂的,使得它更具有环境友好性。
随着生产生活中塑料制品的不断增多,采用激光、以高速非接触形成的柔性标记已变得越来越重要。对于塑料上的激光标记与基材之间必须具有很充分的对比度,这样才能保证使用激光扫描器或CCD照相机对标识的自动读取。
目前关于激光标记的聚合物专利有CN 1361808A、CN 1377314A、CN1147227A、US 5981647A、US 5866644A、CN 1260752A等。
US 6482879B2描述了可激光印标的组合物,其中包括热塑性聚酯,浅色颜料,激光助剂如反丁烯二酸酮、马来酸酮使得聚酯树脂在激光作用下分解以形成黑色印标,添加量为0.5~5%,最好在1~3%之间。
US 20010021731A1描述了一种可激光印标的塑料组合物,包括聚合物、掺杂物,掺杂物中包括具有几层涂层的石墨,其中涂覆物是CaCO3,CaSO4,Turnbull’蓝,碳黑,TiO2,(Sn,Sb)O2(含锑的SnO2),或这些的混合物。石墨上有1~4层涂层,中间层为(Sn,Sb)O2、TiO2或其混合物。
CN 1147227A描述了可激光标识的塑料(特别是聚氨酯),含有掺杂了金属粉末的二氧化锡涂料的颜料。颜料是以片晶状物质为基础,如页硅酸盐的透明或半透明云母片晶、SiO2小片或一种或多种金属氧化物涂覆的云母片晶。颜料中的二氧化锡涂料优选用锑、砷、铋、铜、镓、或锗掺杂,特别是锑,或者用相应的氧化物掺杂。
CN 1361808A发明了一种激光标记聚合物组合物,其激光助剂包括至少0.1wt%的平均粒子尺寸大于0.5微米的三氧化二锑,和珠光颜料。三氧化二锑用量最优选在1~5%之间;珠光颜料作为协同剂,含量最优选是0.5~2wt%。当三氧化二锑含量高于2wt%时,为降低电导率,可向组合物中加入CTI改进剂,如硫酸钡。标记的对比度好,一般在2.5左右。由于三氧化二锑是一种无机填料,添加到树脂基中会破坏树脂的力学性能,尤其是冲击性能。添加量较多,且三氧化二锑价格昂贵,成本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化工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化工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063073.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