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非制冷红外成像焦平面阵列探测器有效
申请号: | 200710062982.7 | 申请日: | 2007-01-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1229910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7-30 |
发明(设计)人: | 焦斌斌;李超波;陈大鹏;叶甜春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B81B7/02 | 分类号: | B81B7/02;G01J5/02;G01J5/38 |
代理公司: |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周国城 |
地址: | 100029***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制冷 红外 成像 平面 阵列 探测器 | ||
1.一种非制冷红外成像焦平面阵列探测器,其特征在于,该探测器由微悬臂梁单元采用顺序平铺的方式构成,所述微悬臂梁单元包括热变形结构、红外吸收结构和支撑梁;
所述热变形结构有两组,分别位于红外吸收结构的两侧,每组热变形结构一端连接于支撑梁,另一端连接于红外吸收结构;
所述红外吸收结构包括光学检测板和红外透过板,且二者通过锚爪固定连接;
所述热变形结构连接于红外吸收结构的光学检测板,与红外吸收结构的光学检测板分布于同一平面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非制冷红外成像焦平面阵列探测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两组热变形结构对称分布于红外吸收结构光学检测板的两侧。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非制冷红外成像焦平面阵列探测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热变形结构包括热隔离梁和热变形梁,所述热隔离梁和热变形梁相间回折连接,且分布于同一平面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非制冷红外成像焦平面阵列探测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热隔离梁与所述光学检测板在同一平面内并直接相连,所述热隔离梁的另一端与所述变形梁连接,热隔离梁和热变形梁相间回折连接,最终与支撑梁相连接;
所述热变形梁表面上附着有金属薄膜,所述热隔离梁和热变形梁的厚度为0.1至3μm。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非制冷红外成像焦平面阵列探测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热变形梁采用双材料结构,两种材料的选择应该考虑到热膨胀系数相差尽可能大而杨氏模量相差尽可能小,两种材料厚度的比值接近两种材料杨氏模量的反比平方根值。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非制冷红外成像焦平面阵列探测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双材料结构为在非金属薄膜上附着一层金属薄膜,所述非金属薄膜为氮化硅SiNx或二氧化硅薄膜,所述金属薄膜为金Aμ或铝Al薄膜。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非制冷红外成像焦平面阵列探测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红外吸收结构由位于不同平面的光学检测板和红外透过板,以及由光学检测板和红外透过板构成的空腔组成,光学检测板和红外透过板通过锚爪相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非制冷红外成像焦平面阵列探测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检测板和红外透过板的厚度为0.1至3μm,所述光学检测板和红外透过板所处平面的间隔为0.1至4μm。
9.根据权利要求1或7所述的非制冷红外成像焦平面阵列探测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检测板表面上附着有金属薄膜,所述锚爪分布在所述红外吸收结构的两侧,锚爪的形状为对称的正方形、矩形或圆形。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非制冷红外成像焦平面阵列探测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热变形结构和红外吸收结构由对红外有吸收作用的薄膜材料制作而成。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非制冷红外成像焦平面阵列探测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对红外线有强烈吸收作用的薄膜材料为氮化硅、二氧化硅或多晶硅。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非制冷红外成像焦平面阵列探测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梁由金属或单晶硅制作而成。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非制冷红外成像焦平面阵列探测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微悬臂梁单元为方形或者矩形,边长大小为30至200μ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062982.7/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可激光标记的聚酰胺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 下一篇:含有蒙药的磁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