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双弹性系数脊椎复位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710062834.5 | 申请日: | 2007-01-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1224143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7-23 |
发明(设计)人: | 杨崇光;郑重;谢钦吾;张海涂;林荣泉 | 申请(专利权)人: | 杨崇光;郑重;谢钦吾;张海涂;林荣泉 |
主分类号: | A61F2/44 | 分类号: | A61F2/44;A61B17/70;A61B17/56;A61L27/14;A61L27/06 |
代理公司: | 上海智信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李柏 |
地址: | 中国台湾桃***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弹性 系数 脊椎 复位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关于一种双弹性系数脊椎复位装置,特别是指一种包含有一外套件及套合于该外套件内的一内衬件,该外套件、内衬件的弹性系数不同。使用时由接近该脊椎组织弹性系数的外套件接触该脊椎组织,该内衬件提供支撑及翻转力量的双弹性系数脊椎复位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的脊椎椎间撑开矫正医材,如美国专利案号US6,176,882B1的脊椎矫正固定装置,其为一用于调整椎间距离的装置,由其装置上、下面的多数支尖凸,将待矫正固定的脊椎骨节上、下二端撑开一定距离,使该脊椎获得支撑及复位。或另一种中国台湾新型第O九八九四八号「一种椎间固定装置」专利案等,均为应用于脊椎椎间矫治支撑固定复位的装置。
现有的椎间撑开复位装置,有为坚硬金属合金所制成的,固然具有植入椎间后,可直接施力翻转椎间撑开复位装置来改变支撑方向,并使其卡固于所述椎间。但上述坚硬金属合金所制成的椎间撑开固定复位装置,并无考虑到该装置的材质被装设于脊椎骨节之间时,人体正常脊椎组织所能承受的应力,及原有的弹性系数。另一种则为较软的生物兼容塑料材质所制成的,但却有无法扭转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出解决上述问题的方法,包括以两种不同弹性系数的材质分别加工并相套结合所制成的双弹性系数脊椎复位装置,使其一方面内衬有坚硬金属合金,可提供人体脊椎椎间支撑力,及承受植入工具的扭转力;另一方面又外套有接近人体脊椎骨节弹性系数的外套件,以减低坚硬金属合金材质与脊椎骨节摩擦受损几率。
本发明的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双弹性系数脊椎复位装置。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包含一外套件及一内衬件,该外套件弹性系数涵括及接近人体脊椎骨节的原有弹性系数,及该内衬件为较坚硬高弹性系数材质的双弹性系数脊椎复位装置。
本发明的又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该外套件为弹性系数接近脊椎骨节的12Gpa的2至22Gpa的材质制成,如聚醚醚酮材质;该内衬件为一弹性系数介于100至250Gpa的材质制成,如钛合金等的双弹性系数脊椎复位装置。
本发明的再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该内衬件及外套件以卡勾及穿孔相卡合,该外套件凸设有尖肋可卡紧于脊椎组织上,及该内衬件可配合一植入工具,进行植入椎间及扭转该装置支撑方向的双弹性系数脊椎复位装置。
故本发明的一种双弹性系数脊椎复位装置,用于植入一脊椎组织中,其包含:
一外套件,具有多数个围壁相连接围成一开口容置空间;及
一内衬件,由该开口容置于该容置空间中,及其一端适于连接一植入工具;
其特征在于:该内衬件具有一弹性系数介于100至250GPa,该外套件具有一弹性系数介于2至22GPa。该内衬件容置于该外套件中,且以该植入工具植入该脊椎组织后,由接近该脊椎组织原有弹性系数12Gpa的该外套件接触该脊椎组织。
上述的双弹性系数脊椎复位装置,其中该外套件例如为聚醚醚酮(Polyetheretherketone,简称PEEK)材质,该内衬件例如为钛合金材质。
上述的双弹性系数脊椎复位装置,其中该外套件围壁上穿设有多数个穿孔,该内衬件则凸设有多数个卡勾,当该内衬件被容置于该外套件的容置空间时,该多数个卡勾卡合于该多数个穿孔。
上述的双弹性系数脊椎复位装置,其中该外套件上凸设有多数条尖肋,所述尖肋用于卡合于该脊椎组织的脊椎骨节。
上述的双弹性系数脊椎复位装置,其中该植入工具具有一螺牙端及一握持端,该内衬件具有一螺孔,该螺牙端可活动的螺合该螺孔,及该握持端可被施力使该外套件与该内衬件的组合转动方向。
本发明中所定义的相对位置,如前、后、侧面等,是指手持该双弹性系数脊椎复位装置整体组合,参考使用者目视方向为前,反之为后,而相对于该前、后二方向的周边,则为侧面。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双弹性系数脊椎复位装置的较佳具体例示意图。
图2为该双弹性系数脊椎复位装置植入于脊椎骨节中的应用示意图。
图3a及图3b为该双弹性系数脊椎复位装置进一步于该椎间扭转及恢复原有高度的应用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双弹性系数脊椎复位装置 20.外套件
21.围壁 22.开口
23.容置空间 24.尖端
25.穿孔 26.尖肋
30.内衬件 31.卡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杨崇光;郑重;谢钦吾;张海涂;林荣泉,未经杨崇光;郑重;谢钦吾;张海涂;林荣泉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062834.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提高高铁酸钡稳定性的方法
- 下一篇:一种输液泵自动压管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