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二甲醚混合燃料无效
| 申请号: | 200710062179.3 | 申请日: | 2007-06-16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070493A | 公开(公告)日: | 2007-11-14 |
| 发明(设计)人: | 李湘萍;胡真 | 申请(专利权)人: | 太原理工大学 |
| 主分类号: | C10L1/185 | 分类号: | C10L1/185 |
| 代理公司: | 山西太原科卫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戎文华 |
| 地址: | 030024山*** | 国省代码: | 山西;1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甲醚 混合 燃料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一种二甲醚混合燃料,特别是一种二甲醚和生物柴油混合燃料改进粘度的二甲醚混合燃料。
背景技术
汽车工业的迅猛发展,对石油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而汽油和柴油都是不可再生的资源,车用发动机面临着燃油供需矛盾日趋突出,又要节能减排的双重压力,寻找稳定、持久、经济、便捷和清洁的车用代用燃料,已是许多国家确保可持续经济发展和国家能源安全的重要保证。
二甲醚是一种环保绿色燃料,可从煤、天燃气和生物质中制取,二甲醚十六烷值高,动力性好,可实现无烟燃烧排放等特点,是压燃式发动机理想的代用燃料。但二甲醚粘度低,直接燃烧造成发动机燃油系统偶件早期磨损、泄漏,使用寿命降低。生物柴油无毒,可生物降解,可再生,并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降低空气污染,也是压燃式发动机的代用燃料。但其粘度较高,这就造成流动性差,喷射雾化不良,使用中容易结焦。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问题是由于二甲醚粘度低,在压燃式发动机上燃用,使燃油系统偶件早期磨损和泄漏,影响发动机正常运行;而生物柴油粘度高,在压燃式发动机上燃用,喷射雾化不良,容易结焦等问题。二种燃料混合有利于弥补各自的不足。同时提供一种二甲醚混合燃料。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二甲醚混合燃料,由二甲醚和生物柴油组成,其特征在于,两种燃料的质量比含量为:二甲醚20%~90%,生物柴油10%~80%。
本发明提供的增加二甲醚黏度的混合燃料,二甲醚优化质量百分比为60%~80%,生物柴油质量百分比为20%~40%。
本发明提供的降低生物柴油黏度的混合燃料,二甲醚的优化质量百分比为:20%~40%,生物柴油质量百分比为:60%~80%。
本发明提供的高比例二甲醚混合燃料,提高了混合燃料的粘度,解决了二甲醚粘度低而造成压燃式发动机燃油系统偶件磨损和泄漏的难题;低比例的二甲醚混合燃料,解决了生物柴油粘度高,喷射雾化不良,使用中容易结焦的问题。而且二甲醚混合燃料原料丰富,性能稳定,使发动机运行可靠,降低了尾气排放,对于替代传统的石油燃料,缓解内燃机对石油能源的依赖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发明依照上述技术方案实验得出,将质量百分比为30%的生物柴油作为添加剂与二甲醚混合,得到本发明的混合燃料,并用于ZS1110TD型柴油机上试验,与原柴油机相比,发动机功率降低约4%,燃油消耗率增加约7%,烟度减少85%~95%,其它有害物的排放减少30%~60%。发动机在燃用纯二甲醚时,发动机运行近10小时就会出现供油系统偶件早期磨损和泄漏,影响发动机正常工作。发动机使用混合燃料时,可以长期持续运行,工作稳定。
本发明依照技术方案实验又得出,将质量百分比为30%的二甲醚作为添加剂与生物柴油混合,得到本发明的混合燃料,并用于ZS1110TD型柴油机上试验,与原柴油机相比,动力性降低约10%,燃油消耗率增加约11%,烟度减少70%,氮氧化物(NOx)相当。发动机使用混合燃料时,可以长期持续运行,工作稳定。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用实施例来进一步详述说本发明
实施例1
依照本发明技术方案,将3.0kg生物柴油作为添加剂与7.0kg二甲醚混合,即可得到本发明的混合燃料;
实施例2
依照本发明技术方案,将2.0kg生物柴油作为添加剂与8.0kg二甲醚混合,即可得到本发明的混合燃料;
实施例3
依照本发明技术方案,将4.0kg生物柴油作为添加剂与6kg二甲醚混合,即可得到本发明的混合燃料;
实施例4
依照本发明技术方案,将3.5kg二甲醚作为添加剂与6.5kg生物柴油混合,即得到本发明的混合燃料;
实施例5
依照本发明技术方案,将2.5kg二甲醚作为添加剂与7.5kg生物柴油混合,即得到本发明的混合燃料。
实施例6
依照本发明技术方案,将6.0kg二甲醚作为添加剂与4.0kg生物柴油混合,即得到本发明的混合燃料。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太原理工大学,未经太原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062179.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