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新的山酮类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无效
申请号: | 200710061911.5 | 申请日: | 2007-05-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1311175A | 公开(公告)日: | 2008-11-26 |
发明(设计)人: | 郑智慧;路新华;李业英;马瑛;林洁;崔晓兰;石英;张华;张云升;贺建功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北制药集团新药研究开发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C07D407/04 | 分类号: | C07D407/04;C07D493/14;A61K31/35;A61P3/10;A61P3/06;C12P17/16;C12P17/18;C12R1/6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050015河***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酮类 化合物 及其 制备 方法 用途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公开了一类新的山酮类化合物及其药物组合物,利用微生物发酵 制备该山酮类化合物的方法,及其在制备用于抗高血糖剂、抗高血脂剂、胰岛 素抵抗改善剂、糖尿病治疗药、糖尿病并发症、抗动脉粥样硬化剂、抗炎症剂 以及代谢综合症和PPAR介导的其他疾病的预防和治疗药物中的用途。
背景技术
糖尿病是以高血糖、胰岛素抵抗为主要特征,同时伴随有脂质、糖类以及 蛋白质代谢异常的一种慢性疾病,其中90%以上是II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是 指靶组织对正常浓度的胰岛素生理反应减弱,是大多数II型糖尿病患者的显著 特点。胰岛素抵抗时会出现抑制糖异生能力减弱,葡萄糖摄取能力下降,并导 致β细胞分泌胰岛素增加,引起代偿性高胰岛素血症。随着对胰岛素增敏剂尤 其是噻唑烷二酮类药物作用机制的研究,发现这类药物的作用靶点可能在于一 种核转录因子,即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PPAR),因而掀起了研究PPAR的热潮。人们希望通过对PPAR与胰岛 素抵抗之间关系的深入探讨,找到一条能够有效改善胰岛素抵抗的途径。
PPAR是一类核转录因子,属核受体超家族成员,它包括3种亚型:PPAR α、PPARβ(或称PPARδ,Nuc-1或FAAR)以及PPARγ,这3种亚型在结构 及功能上均表现有差异。PPAR与糖尿病、高血脂,高胆固醇,动脉粥样硬化, 抗炎、抗氧化等各种代谢性疾病的关系已经被得到了深入地研究,成为此类药 物的研发热点[Trends in Endocrinology and Metabolism,2006,17(7):284-290]。
PPARα主要表达于脂肪酸氧化速度较快的肝细胞、心肌细胞、肠上皮细胞 等,以单一形式存在。目前认为长链脂肪酸是其内源性配体,贝特类降脂药物 可以与PPARα特异结合,通过调节多种脂代谢相关的重要基因对脂质紊乱起重 要的调节作用[Ann Acad Med Singapore,1999,28:778-782]。
PPARγ主要表达于脂肪组织,体内外研究已经证明PPARγ参与体内细胞增 殖、分化、凋亡、免疫、代谢等人体几乎所有的生理过程,与人类许多疾病如 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痴呆症和癌症都有密切的关系。以PPARγ为靶点的噻唑 烷二酮类药物作为胰岛素增敏剂在II型糖尿病临床治疗上取了得显著的效果, 近年来随着对胰岛素增敏剂类药物作用机制的深入研究,发现PPARγ是该类药 物的主要功能受体,于是展开了对于PPAR与胰岛素抵抗之间关系的研究。噻唑 烷二酮(TZD)类药物激活PPARγ,可以改善胰岛素抵抗。
PPARβ/δ(NR1C2)是PPAR家族中表达比较广泛的一个亚型,在脂肪组织、 骨骼肌、心脏、神经胶质细胞、巨噬细胞、胚胎组织、肿瘤组织、皮肤等均有 表达。近年来由于利用PPARδ的激动剂在动物体内可以起到降低低密度脂蛋白 (LDL)的水平,而增加HDL的水平,降低胰岛素浓度和减轻体重等,使PPARδ 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并逐渐成为药物研发的新热点。
PPARδ活化后,通过促进脂肪酸的β-氧化和解偶联氧化磷酸化,促进全身 脂肪燃烧而起到降脂作用。PPARβ/δ另外可以通过调节脂肪吸收的相关蛋白,如 脂肪酸结合蛋白(FABP)和脂肪酸移位酶(FAT)的基因表达控制小肠上皮细 胞对脂质的吸收。体内外的研究结果表明PPARδ可以成为减肥药物研发的靶点。
研究发现,PPARβ/δ特异激动剂L-165041能中度升高db/db小鼠HDL水平, 但对血糖和TG浓度无明显影响,但在具有胰岛素抵抗的肥胖中年恒河猴,效能 更高的PPARβ/δ特异激动剂GW-501516不但能显著提高HDL-胆固醇水平,还 能降低TG、LDL及胰岛素水平,增加胰岛素敏感性[Cell,2003,113(2):159-7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北制药集团新药研究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未经华北制药集团新药研究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061911.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水箱回水提示装置
- 下一篇:一种新型铝电解槽阴极结构及母线配置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