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微孔保鲜膜透气性测定装置及测定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710061371.0 | 申请日: | 2007-10-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1408494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4-15 |
发明(设计)人: | 李家政;王世军;张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国家农产品保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天津) |
主分类号: | G01N7/10 | 分类号: | G01N7/10;G01N15/08;G01N30/00 |
代理公司: | 天津盛理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王融生 |
地址: | 300384天***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微孔 保鲜膜 透气性 测定 装置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食品保鲜技术测试装置和方法,特别涉及一种微孔保鲜膜透气性测定装置及测定方法。
技术背景
测定果蔬保鲜膜的氧气、二氧化碳渗透系数是研发果蔬保鲜膜及进行自发气调包装设计的必要前提。现有的保鲜膜的测定装置通常存在以下一项或几项缺陷:(1)测定范围有限。如有的装置限定只能测试5000~100000mL/m2·d·atm范围内的透气性,对透气性高的保鲜膜如硅窗膜或微孔保鲜膜,这种仪器无效;(2)膜样品两侧气体压力差较大,不能反映保鲜膜真实的透气情况,同时对膜的性能尤其是微孔膜的透气性有较大影响。(3)设备复杂,成本高。现有装置价格在十几万元至几十万元之间。本发明所述的简易装置结构简单,操作简便,成本很低,测试时不受膜透气性范围的限制,尤其适合微孔保鲜膜的透气性测定。另外,本发明所述的装置在测试时膜两侧压力近似大气压,符合保鲜膜在使用时的真实的透气条件。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微孔保鲜膜透气性测定装置及其使用方法。该装置用于测量高透气性的微孔保鲜膜的二氧化碳、氧气的透气性。
本发明的具体内容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微孔保鲜膜的透气性测定装置,其特征在于:装置由一个圆柱形玻璃杯体、玻璃杯体的上开口设有密封件,玻璃杯体上有进气通道(2),和取样孔(4)和杯内气体混合装置搅棒。
进气通道(2)在杯体的一侧,取样孔(4)在杯体的另一侧。
密封件为两个圆环形薄橡胶圈(5,6)和一组金属扣件,有夹持和置放待测的膜(7)的橡胶圈,橡胶圈直径与玻璃杯体的圆形开口直径相同,重叠放在杯体开口的上面,金属扣件由一个环形金属片(8)、一个金属扣(9)和一个螺丝(10)组成,环形金属片的直径与玻璃杯口直径相等。
杯内气体混合装置搅棒是置于杯内磁搅拌器的搅棒转子(11)。
该装置的测试范围在1.5×105mL/m2·d·atm以上。
本发明的特点:
本装置结构简单,使用方便,适合测量透气性高的微孔保鲜膜的二氧化碳、氧气的渗透系数。定时检测杯内二氧化碳和氧气的含量,并以杯内二氧化碳(或氧气)含量的自然对数值对时间做图,从所得直线的斜率可以算出膜的二氧化碳和氧气的渗透系数。
附图说明
图1是微孔保鲜膜的透气性测定装置示意图
图2是环形金属片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一种微孔保鲜膜的透气性测定装置及测定方法,包括以下内容:
装置由一个圆柱形玻璃杯体、密封件和杯内气体混合装置组成,见附图1为整个装置的纵向剖面图,圆柱形玻璃杯体(1)的上部为圆形的开口,开口平整。为提高开口处的密封性,开口打磨成磨口。杯体的一侧下部有进气管(2),管上带有两通磨口活塞(3),另一侧上部有取样孔(4),取样孔亦兼作注入二氧化碳时的排气口。密封件为两个圆环形薄橡胶圈(5,6)和一组金属扣件。两个橡胶圈口径与杯口相等,重叠放在杯体开口的上面。待测的膜(7)置于两个橡胶圈之间。金属扣件由一个环形金属片(8)、一个金属扣(9)和一个螺丝(10)组成,环形金属片带有十字形支撑部分(12),见图2。金属片的直径也与杯口直径相等。金属扣置于环形金属片上面,两端紧扣玻璃杯的口缘。金属扣中央有一个螺丝孔,通过螺丝孔拧紧螺丝可以使金属片紧压在上层橡胶圈上,从而起到固定薄膜和密封的作用。气体混合装置是一个磁搅拌器,搅拌器的转子(11)置于杯内,杯体置于磁搅拌器的平台上。转子在杯内旋转可以搅动杯内气体使之均匀。该装置的测试范围在1.5×105mL/m2·d·atm以上。
使用时,将一个橡胶圈盖在杯口上,再将待测试的保鲜膜平整放在橡胶圈上,再放置一个橡胶圈,然后放上金属压片,以扣件压紧金属压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国家农产品保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天津),未经国家农产品保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天津)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061371.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