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红茶保健食品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0710060532.4 | 申请日: | 2007-12-31 |
公开(公告)号: | CN101473937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7-08 |
发明(设计)人: | 孙律衡;李妍;潘勤;孙琳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中新药业研究中心 |
主分类号: | A23L1/29 | 分类号: | A23L1/29;A23F3/14 |
代理公司: | 天津盛理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王来佳 |
地址: | 300457天津***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红茶 保健食品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食品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红茶保健食品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消费质量和消费水平不断提高,保健意 识也逐步增强,茶类保健产品的开发利用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研究 结果证明,饮茶可以降低血脂,降低胆固醇,具有防止动脉硬化的作用。
目前各种茶食品的品种较多,以茶饮料为主,口味较为单一,功能单 一,营养成分较少。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具有降血压、血脂、 血糖、清除自由基、延缓衰老、提高机体免疫力、促进食欲和帮助消化等 效果的红茶保健食品及其制备方法。
本发明的目的是采用如下方案实现的:
一种红茶保健食品,其构成组分及其重量份数分别为:
桑叶 100-200份
地骨皮 25-75份
甘草 10-20份
红茶 50-150份。
而且,各构成组分的最优重量份数分别为:
桑叶150份 地骨皮50份 甘草15份 红茶100份。
一种红茶保健食品的制备方法,制备方法包括以下各步骤:
(1).按各组分的重量份数称取原料,备用;
(2).将称好的原料桑叶、地骨皮、甘草加水煎煮两次,第一次6倍量1~ 2小时,第二次6倍量0.8~1.2小时,提取液抽滤,合并滤液,滤液减压 浓缩成浓缩液,与红茶混合,干燥,过10目筛,即得本红茶保健食品。
而且,加水煎煮的水用量为X,3倍量≤X<10倍量,优选5.5倍量≤X≤ 6.5倍量。
而且,所述浓缩液的比重为Y,1.05≤Y≤1.4,优选1.15≤X≤1.35。
本发明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
1.本保健食品充分利用中药组方的特点,发挥各味原料的保健作用。 组方中主要为桑叶、地骨皮、甘草、红茶,使该功能食品具有降血压、血 脂、血糖、清除自由基、延缓衰老、提高机体免疫力、促进食欲和帮助消 化等功用。
2.本保健食品所涉及的提取工艺和制剂工艺科学合理,根据这一技术 方案能够制备出质量可控、能充分发挥疗效,服用量合理的保健食品。特 别适合缓解胃寒胃痛,生理变化引起的情绪激动,具有促进机体新陈代谢、 延缓衰老的效果。本品口感好,使人齿颊留香,舌苔生津。
3.本发明运用中医理论分析该处方组成,并参考各药味所含成分的理 化性质与药理作用的研究结果,根据有效成分的理化性质,并以治疗作用 作为依据,口味易于接受,服用携带更加方便,运输和储存又减少了费用, 具有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下述实施例是说明性的, 不是限定性的,不能以下述实施例来限定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实施例1:桑叶130g 地骨皮60g 甘草16g 红茶12g
按原料配比称取各原料,备用;
以上原料(除红茶),加水煎煮两次,第一次10倍量1.5小时,第二 次6倍量1小时,合并煎液,滤过,滤液减压浓缩成浓缩液,与红茶混匀, 干燥,过10目筛。
将上述干燥物称量,得到本发明药物的活性成分49克。
上述中,加水煎煮的水用量为X,3倍量≤X<10倍量,优选5.5倍量≤X ≤6.5倍量。浓缩液的比重为Y,1.05≤Y≤1.4,优选1.15≤X≤1.35。
实施例2:桑叶140g 地骨皮50g 甘草20g 红茶12g
按原料配比称取各原料,备用;
以上原料(除红茶),加水煎煮两次,第一次8倍量1.5小时,第二次 7倍量1小时,合并煎液,滤过,滤液减压浓缩成浓缩液,与红茶混匀,干 燥,过10目筛。
将上述干燥物称量,得到本发明药物的活性成分49克。
其他同于实施例1。
实施例3:桑叶160g 地骨皮40g 甘草15g 红茶8g
按原料配比称取各原料,备用;
以上原料(除红茶),加水煎煮两次,第一次8倍量1.5小时,第二次 6倍量1小时,合并煎液,滤过,滤液减压浓缩成浓缩液,与红茶混匀,干 燥,过10目筛。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中新药业研究中心,未经天津中新药业研究中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060532.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