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压缩机电机引线用端子壳结构无效
申请号: | 200710059973.2 | 申请日: | 2007-10-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1420141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4-29 |
发明(设计)人: | 武羽 | 申请(专利权)人: | 乐金电子(天津)电器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K3/00 | 分类号: | H02K3/00;H02K5/22 |
代理公司: | 天津市宗欣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胡恩河 |
地址: | 30040***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压缩机 电机 引线 端子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一种电机定子引线结构,具体涉及一种节省原料、便于操作的压缩机电机引线用端子壳结构。
背景技术
压缩机是空调器、电冰箱等利用制冷循环系统工作的家用电器的重要组成部件。压缩机的运动活塞(滚动活塞或往复运动活塞)在电机的带动下将机械能转变为压力能,实现对压缩机气缸内制冷剂的压缩。电机通过在电流磁场作用下相应部件的旋转将电能转换为转动机械能,为压缩机的运转提供动力。因此,电机是压缩机的重要部件,其运转性能直接影响压缩机的功能发挥。
一般来说,电机由定子和转子两部分组成,定子和转子分别由硅钢片叠集而成的铁芯构成。单个定子铁芯片为圆环状,由铁芯片叠集而构成的定子铁芯呈圆筒状。转子为圆柱状,转子被直接压入曲轴上并置入定子铁芯的圆筒空腔内,转子与定子之间有空气隙相隔。定子上嵌放有漆包线绕成的绕组,定子绕组在外电源电流通过时产生磁场。转子在有电流通过时,与定子磁场相互作用,产生电磁扭矩并在定子内转动。
如图1~4所示,在现有技术的电机定子3的下面连接下绝缘架4,在电机定子3的上面连接上绝缘架2,在电机定子3的上方设有与电源线连接的端子壳1,端子壳1和电机定子3中的定子绕组之间由导线5连接。
端子壳1包括壳体6,在壳体6上形成引线孔7,在壳体6的一端形成三个插槽8,左边的插槽连接电机的主线圈,中间的插槽连接电机的副线圈,右边的插槽为公共端。在三个插槽8内的底面分别形成三个半圆形的凸起10,凸起10对引出线具有导向作用,在三个插槽8内的上面形成连接板9。
但是,现有技术的电机定子的引线用端子壳结构,有部分尺寸属于多余、浪费原材料,而且费时费工、作业性不良。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的缺点而提出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节省原料、便于操作的压缩机电机引线用端子壳结构。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压缩机电机引线用端子壳结构,所述的端子壳安装在电机定子的上方,端子壳包括壳体,在壳体上分别形成三个引线孔,在壳体的一端形成凸出部,在壳体的另一端形成三个插槽。
在三个插槽的左、右插槽之间形成加强肋。
端子壳中的引线孔、壳体、凸出部、插槽、加强肋和凸起一体注塑成型。
本发明的压缩机电机引线用端子壳结构,减少了多余的脚边,降低了材料费,由于增设了加强肋,端子壳结构的强度不会减小,结构简单、便于操作。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的电机定子和端子壳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2是现有技术的电机定子引线用端子壳的立体图;
图3是现有技术的电机定子引线用端子壳的俯视图;
图4是现有技术的电机定子引线用端子壳的左视图;
图5是本发明的电机定子引线用端子壳的立体图;
图6是本发明的电机定子引线用端子壳的俯视图;
图7是本发明的电机定子引线用端子壳的左视图。
其中:
1端子壳 2上绝缘架
3定子 4下绝缘架
5导线 6壳体
7引线孔 8插槽
9连接板 10凸台
11端子壳 12壳体
13凸出部 14插槽
15加强肋 16凸台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压缩机电机引线用端子壳结构进行详细说明:
在附图中,相同的零部件使用相同的标号。
如图5~7所示,本发明的压缩机电机引线用端子壳结构,端子壳11安装在电机定子3的上方,端子壳11和电机定子3中的定子绕组之间由导线5连接。端子壳11包括壳体12,在壳体12上分别形成三个引线孔7,在壳体12的一端形成凸出部13,在壳体12的另一端形成三个插槽14,左边的插槽连接电机的主线圈,中间的插槽连接电机的副线圈,右边的插槽为公共端。在三个插槽14的左、右插槽之间形成加强肋15,在三个插槽14内的底面分别形成三个半圆形的凸起16,凸起16对引出线具有导向作用。
本发明的压缩机电机引线用端子壳结构,减少了多余的脚边,降低了材料费,由于增设了加强肋,端子壳结构的强度不会减小,结构简单、便于操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乐金电子(天津)电器有限公司,未经乐金电子(天津)电器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05997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