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利用蛋白酶治疗糖尿病足坏疽的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710059875.9 | 申请日: | 2007-10-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1229368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7-30 |
发明(设计)人: | 刘敏尧;李小玲;李竞;刘靓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市诺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李小玲 |
主分类号: | A61K38/48 | 分类号: | A61K38/48;A61P3/10;A61P17/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00384天津市南开***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利用 蛋白酶 治疗 糖尿病足 坏疽 方法 | ||
(一)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生物酶制剂的利用方法,特别是一种利用蛋白酶治疗糖尿病足坏疽的方法。
(二)背景技术:
糖尿病足(肢端坏疽)属于祖国医学“脱疽”范畴,是与下肢远端神经异常和不同程度的周围血管病变相关的足部感染、溃疡和/或深层组织破坏(根据WHO的定义),主要临床表现为足部溃疡和坏疽,是糖尿病严重的慢性并发症之一,是导致糖尿病患者致残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在探索糖尿病足的演变过程中,从临床经验与教训中发现,筋膜肌腱坏死的危害最大,具有独特的临床规律。对于筋膜的变性坏死,采用机械性清创,不仅破坏了人体自身的保护性屏障,而且感染沿肌腱扩散,最终导致截肢。传统的中药换药,有祛腐作用的药物,多含有汞或砷等有毒物质,容易导致肝肾功能的损害,出现其他严重并发症。外用蛋白酶治疗糖尿病足筋膜变性坏死,不仅治疗方法简单,减轻患者的痛苦,同时可取得满意的疗效。治愈率可达67.3%,总有效率达92.3%。蛋白酶本身具有祛腐作用,较之传统的祛腐中药,其副作用很小,外用于伤口能分解坏死组织的作用,可清洁创面;破坏感染创面与正常组织间存在的纤维蛋白内膜,不仅增强对坏死筋膜肌腱的溶解作用即化腐作用,腐去则肌(肉芽组织)生,给组织愈合提供相对适宜的生长环境。
(三)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利用蛋白酶治疗糖尿病足坏疽的方法。它既治疗方法简单,减轻患者的痛苦,同时可取得满意的疗效,副作用小。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
一种利用蛋白酶治疗糖尿病足坏疽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它是通过下述步骤实现的:
根据伤口大小和坏死组织的多少,取0.1-0.5毫克蛋白酶,置于伤口上,外敷生肌橡皮膏或玉红膏,每隔24小时换药一次。
一种利用蛋白酶治疗糖尿病足坏疽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用的蛋白酶为中性蛋白酶或碱性蛋白酶中的一种。
一种利用蛋白酶治疗糖尿病足坏疽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直接将蛋白酶撒置于伤口上,如有窦道,需用探针将蛋白酶送至坏死组织处。
本发明的优越性在于:1、治疗方法简单2、疗效满意,治愈率可达67.3%,总有效率达92.3%3、副作用小4、患者痛苦小
(四)具体实施例:
实施例1:一种利用蛋白酶治疗糖尿病足坏疽的方法,通过下述步骤实现的:尹凤和 男 46岁
患者2006年1月份发现糖尿病,于2006年3月初诊,足大趾,二趾发黑疼痛,3月时坏死,有肌腱暴露,有臭味,脓稀,诊断为糖尿病足坏疽。
取碱性蛋白酶0.5毫克,置于伤口上,外敷生肌橡皮膏,每24小时换药一次,3日后坏死肌腱开始腐脱肉芽组织生长,7日后创面周围有上皮出现,2月余创面愈合。
实施例2:一种利用蛋白酶治疗糖尿病足坏疽的方法,通过下述步骤实现的:李东来 男 37岁
患者2006年2月17日初疹,左脚小趾局部溃烂3月余,有微臭,少量肌腱外露,足背动脉搏动减弱,疼痛。诊断为糖尿病足坏疽。
取中性蛋白酶0.2毫克,置于伤口上,外敷生肌橡皮膏,每24小时换药一次,5日后坏死肌腱脱落。四周新鲜肉芽组织生长良好,4月余伤口已基本痊愈。
(五)附图说明:
图1:患者糖尿病3年余,3月前左足小趾破溃,疼痛剧烈,夜不能寐有肌腱暴露,分泌物量少。曾用多种药物治疗,疗效甚微。
图2:于06年2月进行治疗,经使用碱性蛋白酶和中性蛋白酶后坏死肌腱组织脱落,分泌物见多。
图3:很快长出新生肉芽及上皮组织,伤口生长良好。符合中医的腐去肌生,偎脓长肉的愈合机理。
图4:患者发现糖尿病3月余,合并动脉栓塞,右脚大趾,二趾溃疡逐渐变黑。足背动脉消失,夜间疼痛加剧,伴有间歇性跛行。某医院建议截肢。
图5:使用碱性蛋白酶和生肌玉红膏脱腐
图6:肌腱脱净后,长出新生肉芽组织经3个月治疗,现已痊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市诺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李小玲,未经天津市诺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李小玲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059875.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