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空调器的室外机及其控制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710059592.4 | 申请日: | 2007-09-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1387422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3-18 |
发明(设计)人: | 齐鹏 | 申请(专利权)人: | 乐金电子(天津)电器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4F1/00 | 分类号: | F24F1/00;F24F11/02 |
代理公司: | 天津才智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杨宝兰 |
地址: | 30040***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空调器 室外 及其 控制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空调器室外机,特别是涉及一种在空调器室外机的冷媒配管上设置冷却膨胀阀,改善制冷效果,保护压缩机。
背景技术
一般,空调器是根据吸入室内的热空气用低温的冷媒热交换之后将这些向室内排出的反复作用制冷室内,或者以相反作用制热室内的制冷/制热系统,并由压缩机——冷凝器——膨胀阀——蒸发器形构成——冷冻循环的机器。
众所周知空调器大致可分为室外机和室内机分开安装的分体式空调和室外机和室内机整体形成的整体式空调器。另外,最近出现了在家庭安装2台以上的空调器或者在有多个办公室的建筑物中每个办公室里要安装空调器的情况时,更有效地适用这些情况的一拖多空调器。这样的一施多空调器是在一个室外机上连接复数个室内机,可得到安装多台分体式空调器的效果。
图1是现有技术一施多空调器的结构以及冷媒流动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室外机1包括有变速压缩机10,定速压缩机10’,储液罐20以及室外热交换器30,定速压缩机10′和变频压缩机10之间安装有储液罐20。储液罐20过滤液体冷媒,只让气态冷媒流入压缩机10内部。一个室外机1上连接有多个室内机50,室外机1和室内机50之间通过电磁阀和冷媒配管相连接,所述的空调器进行制冷作用的时候,室外机1的室外热交换器30冷凝从压缩机10输送的高温/高压的气体状态冷媒。冷凝冷媒通过膨胀阀膨胀为低温/低压的气体状态之后,输送至室内热交换器。
室内热交换器内流入冷媒由于跟室内空气进行热交换,所以变换为气体状态及液体状态相互混合的2种状态混合的低温/低压冷媒。此时冷媒通过储液罐20,重新输送到压缩机10内构成冷媒的第1循环。
当所述的空调器进行制热工作时,冷媒的流向以及热交换器的作用正好相反。即,在压缩机10中压缩的冷媒以储液罐20至室内热交换器至膨胀阀至室外热交换器30的顺序流动。室内热交换器起着使经过其内部的高温高压冷媒跟室内空气进行热交换的冷凝器作用,室外热交换器30起着使内部的低温低压冷媒跟室外空气进行热交换的蒸发器作用。但是现有技术中的空调器的室外机存在以下缺点:但是,如上所述的现有技术中有以下的缺点:经过室外热交换器向室内机的供给的冷媒温度不能被充分冷却,同时制热时不能有效降低压缩机的排气温度。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已有技术的缺点,提供一种可有效改善制冷效果,制热时降低压缩机排气温度的室外机控制装置。
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空调器的室外机,包括:定速压缩机、变频压缩机、储液罐、室外热交换器和电磁阀;室外机还包括有过冷却器和过冷却膨胀阀,所述过冷却器由内管和外管组成,所述内管一侧与电磁阀中流过的冷媒管连接另一侧与室内机热交换器的冷媒配连接,所述外管的冷媒经过冷却膨胀阀、储液罐流入压缩机。
空调器制冷时,比较所述过冷却膨胀阀两端温度差阶段;启动或关闭过却膨胀阀阶段。
当过冷却膨胀阀两端的温差为3-7摄氏度时,所述过冷却膨胀阀开启至最大开度;当过冷却膨胀阀两端的温差小于3-7摄氏度时,过冷却膨胀阀关闭。
当空调器制热时,检测压缩机的吐出温度阶段;启动或关闭过却膨胀阀阶段。
当所述压缩机吐出温度大于85度时,所述过冷却膨胀阀开启至最大开度;当低于85度时,过冷却膨胀阀关闭。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由于在室外热交器与室内机之间安装一过冷却膨胀阀,通过控制过冷却膨胀阀开启和关闭改善了空调整体的制冷效果和制热时压缩机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是已有技术中室外机运行装置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室外机运行装置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室外机制冷时过冷却膨胀阀控制流程图;
图4是本发明室外机制热时过冷却膨胀阀控制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乐金电子(天津)电器有限公司,未经乐金电子(天津)电器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059592.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