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埋藏计算机数据方法无效
| 申请号: | 200710059275.2 | 申请日: | 2007-08-27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377818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3-04 |
| 发明(设计)人: | 樊晓青 | 申请(专利权)人: | 樊晓青 |
| 主分类号: | G06K17/00 | 分类号: | G06K17/00;G06K9/20;B44F1/00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300252天津市河***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埋藏 计算机 数据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到计算机图像处理、识别技术。属于信息隐藏、信息防伪的领域。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经济技术的发展,计算机文档处理量大幅增加,电子文档和在承载介质如纸上的文档处理量也大幅增加,在某些领域,电子文档和在承载介质如纸上的文档用两种介质存储的缺点越来越明显,如人事档案资料的电子文档和纸上文档的管理问题,既要管理好电子文档,又要管理好纸上文档,并要能相互查找,比较麻烦。因此在承载介质上同时表现两种文档变得很重要。
目前在国外有在打印机打印同时埋入计算机数据的情况,如日本的富士施乐公司通过在文件打印同时在纸张上埋入黄色点阵代码来记录用户文档的打印日期和时间以及打印机的序列号信息。但是该方法仅仅限于彩色打印机,而且埋入的计算机数据量少。
现在在市场上用的二维条码技术是基于一维条码,因此也是采用黑色块表示“1”,白色块表示“0”的方法,埋入计算机数据量少,在承载介质上占有一定的空间位置,因此易于复制,安全性差,抗破损能力差,不适合用于大量计算机数据埋入。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埋藏计算机数据方法,其特征是:设定各种不同的图形码,获取需要埋藏到承载介质的计算机数据,将计算机数据用图形码表示得到图形码流,具体步骤是:对计算机数据进行分组,每组数据再分成若干小组,组中每一小组与一组不同的图形码对应,每一小组的计算机数据用对应该小组的一个图形码表示,这样就得到由图形码组成的数据流即图形码流。将图形码流打印或印刷到承载介质上得到埋有计算机数据的印刷品,或者将图形码流分布到的文档笔迹外与文档一起形成复合文档,该复合文档经打印机打印或印刷机印刷到承载介质上得到埋有计算机数据的印刷品。识别时将埋有计算机数据的印刷品表面用扫描仪、照相机等能获得承载介质表面全部或局部图像的图像摄取设备获得图像,经识别还原成原来埋藏的全部或部分计算机数据。
所述图形码的图形包括各种颜色的点、线、图形或它们的组合。
打印或印刷用的油墨、墨水、墨粉除通用油墨、墨水、墨粉外还包括红外、紫外、荧光等特种油墨、墨水、墨粉,光致变油墨、墨粉、墨水,温变油墨、墨粉、墨水,热敏油墨、墨粉、墨水,磁性油墨、墨粉、墨水等。
所述图像摄取设备包括红外图像摄取设备、紫外图像摄取设备、能得到图像的摄像头和摄像机等。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采用本实施方式能充分利用承载介质的空白处埋藏计算机数据,因此可有效的埋藏大量计算机数据。既可以在空白承载介质表面直接埋藏大量的计算机数据又可以与需要打印或印刷的文字、图形、图像、表格等文档一起在承载介质表面埋藏大量的计算机数据。
附图说明
图1计算机数据的埋入过程;
图2埋有计算机数据的印刷品的数据识别过程;
图3表示计算机数据的图形码;
图4计算机数据转换成图形码流的示意图;
图5用图形码流组成各种外观形状示意图;
图6图形码流在文档笔迹外埋藏方法放大示意图。
图7文档笔迹对图形码识别影响示意图。
图形码:由图形不同或虽图形相同但颜色不同的图形表示计算机数据,这样表示计算机数据的图形为图形码。
复合文档:既有文字、图形、图像、表格等数据,又有图形码的文档。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樊晓青,未经樊晓青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059275.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带有新型降温装置的锂电材料窑炉
- 下一篇:回转窑燃烧器窑门位置密封装置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数据系统、接收设备和数据读取方法
- 数据记录方法、数据记录装置、数据记录媒体、数据重播方法和数据重播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发送系统、数据发送装置以及数据结构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及数据系统
- 数据嵌入装置、数据嵌入方法、数据提取装置及数据提取方法
- 数据管理装置、数据编辑装置、数据阅览装置、数据管理方法、数据编辑方法以及数据阅览方法
- 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设备、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方法
- 数据发送装置、数据接收装置、数据收发系统、数据发送方法、数据接收方法和数据收发方法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





